
在過去的一年里,世界各地的公共和私營部門領導人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來應對氣候變化。在這些計劃中,氫通常起著關鍵作用,這種氫能源的來源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審查。挑戰在于,絕大多數氫是由化石燃料來源制造的,并且在缺乏區分氫碳強度的標準的情況下使用了簡單的顏色關聯。
氫工業要成為低碳經濟的有效組成部分,就必須拒絕使用所謂的氫彩虹,停止使用從藍色到灰色再到綠色的術語來表示所用氫氣的質量。 “灰色”是指由化石燃料制成的氫氣,“藍色”是指添加了碳封存的化石燃料制成的氫氣,“綠色”是指使用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
盡管許多人使用顏色對氫進行分類,并認為某些顏色(例如綠色)是好的,灰色是壞的,但實際上,光譜要復雜得多。為氫分配特定顏色并不能提供足夠的粒度來比較一種生產方法是否比另一種生產方法在減少碳排放方面更好地量化,或者基于氫的解決方案與電動汽車等其他替代方案相比如何。
在最近的 LCA 研究中,可再生能源 + 電解(“綠色”氫)顯示了所評估的不同氫供應途徑中最顯著的溫室氣體 (GHG) 減少。本研究中的“藍色”氫氣途徑具有更廣泛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從類似強度到“綠色”一直到與“灰色”氫氣生產類似的強度。然而,可再生能源 + 電解和重整 + CCS 路徑伴隨著與長期碳儲存和技術路徑依賴相關的不同風險。這些風險可能會影響 2050 年后的減排軌跡,特別是因為能源基礎設施資產的投資周期通常在 30 至 40 年甚至更長的范圍內。
為了避免混淆和潛在的漂綠,并為了氫工業展示它可以為脫碳運輸帶來的優勢,需要丟棄氫氣制造方式的顏色指定,轉而采用更加數據驅動的方法來計算實際碳強度的最終產品。在這樣做時,價值鏈上的所有氫能參與者都將被激勵設計出可提供最低碳強度的生產方法。氫購買者還將在他們使用的燃料的可持續性方面具有更大的透明度,并將適當的數據納入其環境社會治理 (ESG) 報告中。
通過從碳強度的角度觀察氫,可以探索生產氫的新途徑并將其納入對話中,而這些途徑并不完全符合顏色示意圖。例如,副產品或廢氫,有時稱為“白”氫,具有低碳強度的潛力。根據副產品氫氣的壓縮、清理和交付方式,這種氫氣可以像綠色氫氣一樣對環境有益,甚至可以在短期內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進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