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川渝鄂四個氫能產業集聚區正在形成,氫能產業鏈正在全面發展。中國人民大學氫能產業與政策研究課題組表示,中國氫能產業的發展需要進一步規劃布局,彌補不足,明確路徑。
2月11日晚,課題小組相關負責人透露,作為中國擺脫化石能源依賴和保障能源安全的理想選擇,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氫能的發展逐漸納入國家規劃布局。“十四五”以來,各省也規劃了氫能的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是各省關注的焦點。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以下簡稱人大國發院)研究員、應用經濟學研教授魏楚認為,借鑒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氫能產業的發展經驗,我國氫能產業的發展仍需要識別產業發展的不足和進步空間,完善推進機制,增強市場活力。
人大國發院研究員、環境學院副教授王克介紹,目前我國氫能發展正處于產業導入階段,各領域應用正經歷從0到1的突破時期。各地相繼發布氫能開發及相關應用規劃,參與氫能行業的企業數量也在快速增長。我國氫能產業實現了產業鏈的全面發展,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川渝鄂四個氫能產業集聚區。
王克介紹,目前我國主要制氫企業包括國家能源集團、中石化、美金能源等,主要依靠煤制氫和工業副產氫的技術路線;汽車儲氫瓶領域的龍頭企業包括中材科技、沈陽斯林達和京城股份等;在低溫液態儲氫方面,富瑞氫能、中科富海等是我國具有氫儲運技術和產業化能力的企業。此外,武漢氫陽是中國唯一一家涉足有機液體儲氫的企業。中國加大了對民用液氫領域的支持力度,預計未來這一領域將迎來巨大發展。
研究發現,氫氣主要用于化工、石油煉制、冶金等行業。在交通領域,隨著燃料電池相關技術的不斷完善,燃料電池和燃料電池產業逐漸規模化。截至目前,我國50%以上的加氫站集中在廣東、江蘇、河北等地。加氫站使用的氫氣壓縮機仍需購買。雖然與氫氣壓縮機相比,加氫機技術難度較小,但仍依賴進口。
魏楚介紹,截至2020年,全國氫能產業園區約30個,已形成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川渝鄂四個氫能產業集聚區。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第一梯隊,以上海為中心,輻射蘇州、寧波、嘉興、南通、六安等城市。區域性大學集聚,研發實力雄厚,運營了多個示范項目。該地區重點企業包括富瑞特裝、舜華新能源、氫楓等。
此外,珠三角地區還形成了佛山、廣州、深圳三大氫燃料電池汽車創新核心區,包括中集安瑞科、中氫科技、雪人股份等重點企業;環渤海地區以北京為軸線,聚集了多家行業領先的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形成了張家口、濟南-濰坊、大連等主要產業集聚區。重點企業包括億華通、國家能源集團、中國石油等;以武漢、成都、重慶為代表的川渝鄂地區聚集了高校、科研機構、整車、造船相關企業的資源,包括雄韜氫雄、武漢氫陽能源、眾宇動力等重點企業。
但上述課題小組發現,政策規劃是部分省份氫能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仍需出臺氫能產業發展專項規劃,與自身稟賦、技術等比較優勢相匹配;在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方面,迫切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
課題組認為,目前我國氫能產業技術水平和產業鏈建設尚不成熟,需要盡快制定國家發展戰略和規劃。政府在發布氫能戰略規劃時,還需要明確氫能發展路線圖,分階段制定可行明確的發展目標,完善法律法規和配套措施,穩步推進氫能產業發展。
同時,建立明確權責、協調的氫能戰略規劃推進機制。根據各地區的實際需求和發展現狀,根據不同地區的優勢,根據當地情況發展氫能產業集群,使基礎設施的發展更具成本效益,形成獨特的產業鏈、配套設施和商業模式。增強企業對氫能產業的信心,避免惡性競爭,建立公平健康的氫能市場,促進產業參與者更加多樣化。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