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在《世界能源發展報告2021》(世界能源藍皮書)發布會上,召開了"雙碳"目標和能源結構轉型研討會,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原院長、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主編的世界能源藍皮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世界能源藍皮書》分析了中國能源工業的發展狀況,指出中國能源生產總量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從1996年開始,能源總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17年,中國能源總產量39.7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15.6%。
《世界能源藍皮書》數據表明,煤炭在中國一次能源中的消費在2020年下降到56.8%,煤炭消費增速也明顯下降,煤炭消費為28.27億標準煤。盡管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增長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我們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量已居世界首位;2020年我國電力市場供求保持穩定,全國電力消費6.67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2.81%;發電裝機容量為20.83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9.5%。
2020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始之年,世界能源藍皮書認為,中國能源產業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據預測,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耗量將達52億噸標準煤,水電、核電、生物質發電持續增長,分布式光伏發電迅速發展,各種新能源技術也將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撐,在“十四五”期間取得突破。
《世界能源藍皮書》指出,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制約下,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將繼續優化,能源供應體系質量將得到明顯提高。目前,中國能源工業面臨較大的減排壓力,加快以石油化工、煤化工等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綠色轉型,已迫在眉睫,應促進多種資源綜合循環利用與產業生態協調共生。
《世界能源藍皮書》認為,“十四五”期間,中國天然氣市場改革將進入切實可行的階段,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要做到公平開放,上下游參與主體不斷多元化,天然氣定價逐步市場化。今后5年內天然氣的發展,一方面要依靠天然氣經濟,另一方面要靠國家政策支持。下一個十年,碳峰值目標將促進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的廣泛應用,中國天然氣發展仍有很大空間。
據中國社科院科研局局長崔建民介紹,啟動《世界能源藍皮書》9年來,曾獲全國優秀皮書獎中2次三等獎、2次二等獎。而且,由于多年來一直堅持不懈地進行研究,中國社科科學院研究生院的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每年在中心檢查時都受到好評。它反映出社科院科研管理體系對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融合發展的政策激勵導向,期待《世界能源藍皮書》的創建團隊發布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黃曉勇教授指出,根據目前國內能源發展形勢,一要建立多元互補的綜合能源供給體系,實現石油、煤、氣、電等多種能源與系統的協同配合。其次,要提高能源效率,重視節能技術的開發、推廣和使用。第三,應重視氫能源的減排作用。氫氣作為工業原料,目前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在中國重工業、重交通的脫碳和電力系統靈活性中,氫能的未來至關重要的是,要使氫能源的綠色生產并降低天然氣和煤制氫的比重。第四,依靠穩定能源建設合理結構的新型電力系統。同時考慮了可靠性、碳中和兩個指標,解決了間歇供電的比例問題。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