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殼牌在設定了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之后,將重點推進范疇三的間接排放控制。
在第三季度財報公布之日,殼牌在計算范疇一和范疇二碳排放量的基礎上提出,其目標是到2030年,公司的絕對排放量將比2016年減少50%。11月12日,殼牌(中國)有限公司(下稱殼牌中國)董事長黃志昌對記者表示。
由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世界資源研究所等機構發起的“科學碳目標計劃”(SBTi),將企業碳排放量分成三類,其中,企業經營產生的直接排放(范疇一)、企業外部購買能源產生的間接排放(范疇二)和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其他間接排放(范疇三)。
黃志昌說:“對殼牌來說,范疇三的碳排放量大約占了90%,”黃志昌表示,“范疇三包含了殼牌能源在使用過程中的排放,也包括其他企業生產,殼牌銷售的能源產品在整個生命周期產生的排放。”
他注意到,殼牌早些時候推出的“賦能進步”計劃就包括上述三個范疇。也就是說,按照2016年數據,到2023年減少6-8%,到2030年減少20%,到2035年減少45%,到2050年減少100%。
"在減少碳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能源需求的增長。把范疇三納入減碳計劃,也是因為上游和下游共同構建生態圈,以避免獨立或單邊減碳帶來的波動。”黃志昌說。
另外,要達到凈零的目標,除了電氣化之外,還要有氫能源、生物燃料要完全商業化,而“股東、顧客、自然和保供四個方面都需要滿足,否則就不具有可持續性。”
就拿氫能來說,“氫能要經濟,必須做到一體化,從制氫、儲存、運輸、使用都要端對端,如果沒有全方位的管理,經濟性很難體現出來。”
同時,黃志昌還透露了殼牌在氫能領域的目標:“殼牌已經明確表示,到2035年,殼牌將在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10%。”
在90年代,殼牌開始布局氫能源工業。
今年七月份,殼牌推出了歐洲最大的PEM綠色氫電解槽項目,該項目位于殼牌萊茵能源化工園,將其位于科隆附近的萊茵蘭工廠的電解槽容量從10兆瓦擴大至100兆瓦,利用可再生能源一年能生產大約1300噸綠色氫。
09年,殼牌首次進軍中國氫能市場,在中國建立第一個商業運營加氫站,由同濟大學運營。
2020年11月,殼牌中國與張家口市交通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張家口市交投殼牌新能源有限公司,該公司計劃在張家口市投資建設2萬千瓦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和加氫項目。它是殼牌在中國建立的首個氫能源商業化項目。
今年8月1日,殼牌中國正式換帥。黃志昌擔任殼牌集團執行副總裁、殼牌中國主席。在此之前,他曾擔任殼牌全球特種業務總裁、殼牌中國下游新業務開發副總裁等職位。
10月28日,殼牌公布第三季度業績。第三季度調整后的盈利為4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32%,環比減少了25%。而三季度調整后的上游利潤為16.9億美元。
這個增長數字低于彭博之前的預測。彭博分析師此前預計,公司第三季度盈利為54.2億美元;調整后上游利潤16.9億美元。
按照早些時候的“賦能進步”計劃,殼牌將在短期內調整業務組合。它的業務分為三大板塊,預計每年投資總額約220億美元。
第一,傳統的上游業務,計劃每年投資80億美元,用于勘探開采;第二,以天然氣、化工為主的轉型支撐板塊,每年投資80億-90億美元。
第三,未來成長型業務,每年投資50億-60億美元。在這些業務中,營銷業務約30億美元;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決方案業務價值20-30億美元。
殼牌預計它的石油產量將以每年1%-2%的速度遞減,包括資產流失和油價下跌。
早些時候,殼牌在其早些時候的策略發布時提到,計劃每年平均剝離40億美元資產,但沒有明確指明其資產性質。殼牌同時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支出將向未來的增長型企業轉移,所占比例將達到一半。
“天然氣作為轉型板塊,短期內市場仍將繼續增長。在這個方面,資金的分配是比較合理的。”黃志昌說。
這個判斷符合國際能源署(IEA)在11月份發布的“2021追蹤清潔能源發展報告”。這份報告預測,天然氣發電在2021年將增長1%,而對天然氣的需求沒有減少,直到2030年才開始下降;到2040年,天然氣需求有望比2020年減少90%。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