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理事長、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表示:“氫能具有非常高的季節能效比,冬夏兩季均可使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綠色氫最終使氫能深度待機,最終脫碳要依靠氫能,我呼吁給氫能發電定一個示范電價,哪怕是每千瓦時2元,也要先試試。”
曹仁賢表示,從2015年到現在,風電和太陽能的裝機容量增長非常迅速,可再生能源的整體發電量從2015年的24%增加到27%。預計2025年左右風光儲將進入平價的時代,而 2035 年則是一個關鍵時間節點。"2035 年的時候,風電和儲能整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將不超過2毛錢一度電,這是非常令人振奮。”
曹仁賢預測,在樂觀的情況下,2035年我國光伏裝機容量將達到20億千瓦,風電將達到9億千瓦,加上風電年均裝機容量將達到1.6億千瓦,如此大規模的安裝也將帶來儲能需求, 2035年儲能裝置將達到1100GWh。
由于風能和太陽能的間歇性,數字化對于可再生能源尤為重要。曹仁賢認為,能源互聯網將極大促進新能源資源精準平衡和效率提升。沒有精準的數字化,可再生能源就無法實現精準的能源服務。數字化為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平臺,就像汽車的電氣化為無人駕駛提供了必要條件一樣,因為無人駕駛需要非常快速的響應,而燃油發動機自然被淘汰。
“從傳統的角度來看,送端到受端中間是通過直流,現在我們用的是最新的柔性直流,其巨大的優勢在于可以多點匯入,通過柔性的系統使得送端和受端可以進行高效快速的連接。雖然柔性直流的缺點是轉換效率低一些,但它對于穩定電力系統,尤其是接下來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構建將起到關鍵的作用。”曹仁賢說道。
曹仁賢認為,解決新能源發電波動性、碎片化的特點,其次是儲能的制度安排和建設。目前歐洲可再生能源普及率遠高于中國,建議給予儲能設備市場化地位。事實上,儲能裝置的主體地位已經得到認可,儲能裝置的安全措施都有明確的標準,建設單位對儲能裝置的安全負責。
曹仁賢還提到,深度脫碳必須依靠氫能。“氫能的季節能效比非常高,冬夏都可以用,可再生能源產生的綠色氫,最終會讓氫能成為深度后備,最終的脫碳是基于氫能,我呼吁氫能能源制定發電示范電價,即使每千瓦時2元,也要先試。”曹仁賢說道。
談到零碳之路,曹仁賢認為有兩條路:一是減碳,二是增加碳匯。中國每年的碳排放量超過100億噸,通過植被提高生態碳匯能力,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10億噸,但效果并不明顯。它取決于森林碳匯、碳儲存和碳捕獲。我們面臨的巨大排放帶來的挑戰是無法解決的,一臺4兆瓦風力發電機在使用壽命期間的碳減排量相當于20萬棵20歲以上的成年樹的碳減排量。
曹仁賢還表示,內蒙古正在全力打造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從能源結構看,火電仍占較大比重,但內蒙古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豐富,目前太陽能發電量居全國首位。曹仁賢對內蒙古實現現代能源經濟提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雖然目前內蒙古可再生能源在本地消費,但外輸仍是最主要的形式。
第二,關于新能源制備過程的能耗,實際上風電設備制造過程的能耗很小,光伏產品在整個制備過程中只消耗5%,還有95%貢獻。現在新能源制備的能耗受到限制,但新能源制備具有放大效應,建議不再將可再生能源生產的能源消耗納入能源總量板塊。
第三,進一步推動內蒙古清潔能源100%應用,關鍵看的不是規模,而是實際滲透率。
四是在技術、系統、經濟方面,加大風、光、火、儲能、氫能、新能源汽車深度融合力度。現在內蒙古具備了相應的條件。
最后,青海目前正在推廣100%綠色電力生產多晶硅,內蒙古也可以走這條路。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