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國家能源局科技司組織召開推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系列座談會第一場“加氫站建設管理運營專題座談會”。
會議重點關注加氫站建設的審批、運營管理、安全監管相關政策、標準規范的制定、核心技術裝備創新等情況,并對推動加氫站規范有序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
此外,《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有序推進氫能在交通領域的示范應用,拓展在儲能、發電、工業等領域應用”。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將按照《規劃》部署,共同召開系列專題座談會,研究和促進氫能多元化應用,為重點領域的深度脫碳提供支撐。
四大重點應用領域齊開花
《規劃》是我國氫能產業第一個中長期規劃,既明確了氫能在能源轉型中的重要作用,又將氫能的發展從燃料電池汽車向全工業部門轉變。
文件指明的“多元化應用”主要包含四個重點領域:
一是交通領域,包括中重型車輛、大巴/卡車等新能源客貨車輛、船舶/航空器等氫燃料電池的應用;
二是儲氫領域,探索培育“風光水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新模式;
三是發電領域,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熱電聯產設施因地制宜布局,開展氫電融合微電網示范。鼓勵開展氫燃料電池通信基站/備用電源示范應用,逐步將氫燃料電池應用引入金融、醫院、學校、工礦企業等領域;
四是工業領域,探索在合成氨、甲醇、煉化、煤制油氣等行業/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
與此同時,多項相關措施也紛紛出爐。
例如,4月7日,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十四五”推動石化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合理引導燃料“以氣代煤”,適度增加富氫原料比重;鼓勵石化化工企業因地制宜、合理有序開發利用“綠氫”,推進煉化、煤化工與“綠電”、“綠氫”等產業耦合示范等。多個儲能相關規劃中也將氫能囊括其中。
“能源不可能三角”是指沒有一個能源系統,可以滿足環保、供應穩定安全、價格低廉三個條件。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能源不可能三角指數”在過去的十年里得到了改善。長城證券指出,為了滿足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高比例需求,順應終端消費電氣化比例不斷提高的趨勢,利用電氫耦合,突出氫的能源屬性,實現多能聯結,是平衡“能源不可能三角”的重要途徑。
國信證券還指出,氫能是一種跨行業、跨部門的二次能源,可以作為電、熱、氣等能源互聯的媒介。在可預見的未來,氫能是實現跨能源網絡協同優化的唯一途徑。
《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指出,若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氫能將在重工業、運輸、建筑供暖等難以脫碳的行業發揮重要作用。2060年,氫氣的年需求量將從3300多萬噸,增加到1.3億噸左右,需求或將翻4倍。
加氫站是氫能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氫能產業鏈中,上游主要包括制氫、儲運和加氫。其中,在加氫環節,加氫站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設施。我國目標到2025年,將建設至少1000座加氫站,2020-2025年復合增速53%。
《規劃》還明確了加氫站的一些指導方針。包括堅持需求導向,統籌布局建設加氫站,有序推進加氫網絡體系建設;探索站內制氫、儲氫、加氫一體化的加氫站等新模式;建立完善氫能產業標準體系,推動制氫、儲運氫裝置、加氫站等基礎設施標準的完善。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國內已建成207座加氫站,其中2021年新增加氫站100座,同比增長超過120%。
從現有加氫站的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以36座加氫站排名第一,河北省和山東省并列第二,各21座加氫站。在2021年新建的100座加氫站中,河北省以14座增量位列第一,其次是湖北省和山東省。
在加氫站的成本構成中,設備投資占比高達45%。東吳證券和華泰證券都指出,設備本土化是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手段,核心設備廠商有望受益。其中,后者指出,在產業發展初期,政府補貼是加氫站建設的重要推動因素;從長遠來看,隨著當地技術的進步及規模化發展,預計成本有望降低50%。
從運營、工程承包和設備提供商的整個產業鏈來看,短期來看,加氫站核心設備提供商的前景受到了眾多機構分析師的青睞。
例如,雪人股份擁有加氫站核心設備制造能力,可設計制造加氫站、氫氣壓縮機組、氫氣冷卻機組等設備;
深冷股份有氫液化、氫儲運、加注等前端技術儲備,并已注冊氫液化裝置相關專利;
巨化股份為冬奧會氫能車輛加氫站提供98兆帕高壓儲氫罐;
德爾股份已完成35MPa高壓氫燃料加注設備產品相關技術消化,并完成了針對氫燃料物流搬運車輛的場內加氫的配套技術自主研發;
佛燃能源已建成佛山首座加氫充電光伏站和國內首座站內制氫加氫加氣一體化站;
美錦能源、中國石化、鴻達興業、中國石油、瀚藍環境也已建設/運營加氫站。
相關精選推薦:
寧夏氫能產業迎來重大利好,綠氫規模化應用有望成為企業發力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