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柴油因其在可再生性和減排方面的優勢,已成為各交通領域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與普通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在燃料性能、潤滑性能和可再生性上更勝一籌,在燃燒中能顯著減少溫室氣體、硫和芳烴等有毒物質的排放。隨著生物柴油制備技術逐漸成熟,并在能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驅動下受到廣泛關注。
作為傳統航油的一種低碳替代品,可持續航空燃料SAF(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主要由廢油脂、農林廢棄物、城市廢棄物、非糧食作物等加工合成,因此被視為“可再生的航空燃料”。
與目前主要使用的航空燃料(主要由石油提煉)相比,SAF可以減少8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是航空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預測,到2050年,全球65%的減排將通過使用SAF來實現。
生物基SAF的生產路線包括油脂加氫(HEFA)制SAF、生物基甲醇制SAF、生物基乙醇制SAF、生物基合成氣費托合成制SAF等。
在實際應用中,使用SAF幾乎不需要對現有的飛行器和航空基礎設施進行額外改動,因此更換所用燃料的技術門檻相對較低。
當前,已有許多歐美國家在環保需求和政策驅動下進行SAF的研究、生產和應用。據專業機構預計,2030年SAF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1800萬噸,價值達數百億美元。
國內雖然在SAF原料分布范圍、可利用量上有較大優勢,但在技術和產能發展上仍存在障礙。2023年,隨著國內綠氫產業的蓬勃發展,綠氫制取eSAF作為有較大發展空間的脫碳路徑,開始進入到相關企業的規劃中,項目簽約SAF產值超百萬噸。
2023年4月,春秋航空與空客公司簽署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合作協議。5月9日,春秋航空從空中客車天津交付中心首次迎來一架使用可持續航空燃料A320neo飛機。
2023年7月,國電投塔城120萬千瓦風電制氫合成綠色航空煤油項目簽約,項目計劃在新疆塔城地區建設120萬千瓦風電,制取綠氫后將綠氫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綠色航空煤油。該項目關鍵技術和裝備完全自主化,建成后將成為全球首個二氧化碳加綠氫合成萬噸級綠色航空煤油示范工程。
2023年8月,吉電股份發布“以綠氫消納綠電,以氫基綠色能源承載綠氫”的“氫基綠色能源”產業鏈方案,預計到2030年,吉電股份氫基綠色能源產品總規模將達到年產162萬噸的綠氨,80萬噸綠色甲醇和30萬噸的綠色航煤。
2023年9月,黑龍江省杜爾伯特風光制氫制航油項目簽約,項目總體規劃國內領先的百萬千瓦級“綠電(風電、光伏)+綠氫+綠色航煤”一體化綠色創新示范項目、1.2GW風光新能源制氫及15萬噸綠航油項目,預計總投資120億,年產值30億,給地方帶來稅收5億元。
2023年10月,億利集團阿拉善烏蘭布和350萬千瓦立體風光氫治沙制取航空燃料一體化示范項目簽約,項目總投資254.33億元,建設防沙治沙與新能源一體化發展的零碳產業基地,實施億利阿拉善基地100萬畝鎖邊林帶+3.5GW立體生態風光氫治沙+30萬噸可持續航油(SAF)項目。項目建設期為2024年3月-2025年7月,項目建成后,每年可增加收入58億元。
2023年11月,國家電投與空中客車公司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將在可持續航空燃料產業鏈及可再生能源供應等領域開展合作,構建符合國際標準、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SAF燃料產業鏈。
2023年11月,中能建白城市可再生綠色能源一體化項目簽約,項目總投資約260億元,建成后將達到年產30萬噸綠色航油和30萬噸綠色甲醇的生產基地。
2023年11月,巴彥淖爾蘆竹生物質零碳產業園項目簽約,規劃建設全國首個蘆竹生物質零碳產業園,匯聚風、光綠電、綠氫、綠色航煤等項目,實現園區負碳經濟。
2023年12月,齊齊哈爾萬噸級綠色航煤示范項目啟動,采用國際首創的清華大學CO2AF專利技術,是目前國內較大規模的交流離網制氫項目,可實現年產1萬噸綠色航煤。
2023年12月,內蒙古久泰集團與霍尼韋爾環球油品公司簽約,雙方將進行30萬噸綠色甲醇制10萬噸綠色航空煤油及甲醇制烯烴催化劑的合作。
2023年12月,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上海嵐澤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綠色航煤項目。該項目擬投資50億元,總用地面積1000畝,項目將進行綠色航煤生產基地建設,共同打造綠色低碳能源產業基地。
當前中國的SAF市場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計劃生產SAF的項目,大多都作為綠氫生產的下游應用之一進行建設,實際產能較低,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國內擬建和在建的SAF項目產能規模超過300萬噸/年。
有專家表示,作為政策驅動型產業,中國發展SAf的路徑措施尚不明朗,民航局和其他部門出臺的法律政策和體系也不完善。
2021年10月出臺的《2030年碳達峰行動方案》中指出,大力推進先進生物液體燃料、SAF等替代傳統燃油,提升終端燃油產品能效。
2022年6月出臺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大力發展非糧生物質液體燃料。支持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煤油等領域先進技術裝備研發和推廣使用。
一直以來,相關政策都只是支持其發展,但并未制定出詳細、明確、符合實際發展情況的可持續性標準。
2023年7月12日,民航局航空器適航審定司發布了行業標準《航空替代燃料可持續性要求(征求意見稿)》、《艙內非金屬材料燃燒產生毒性氣體的濃度測試方法(征求意見稿)》,為建立我國SAF可持續認證體系邁出了重要一步,填補了國內標準的空白,為行業深度發展建立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從長遠來看,可持續航空燃料(SAF)將成為航空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鑒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嚴重性,航空業減少碳排放已變得刻不容緩,全球對低排放飛機燃油替代品的需求持續上升。
技術的進步在降低SAF生產成本、提高燃料能量密度和燃燒效率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隨著SAF產業的持續發展,將有更多的企業涉足SAF的生產、銷售和應用環節,從而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條。這不僅有助于降低SAF的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還將進一步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安熠)
相關綠氫內容合集可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