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中國啟動了第一個國家氫能發展計劃,將氫能作為“國家未來能源體系的關鍵要素”。該發展計劃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與能源監管機構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為2021年至2035年的氫能供應鏈制定了高水準的指導方針。這是中國在國家政策層面發布的第一個全面的氫能產業計劃,突出了氫燃料在長期脫碳計劃中日益增長的重要性。
中國也是最近制定長期氫能戰略的國家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截至2021年,共有17個政府發布了氫能戰略,20多個政府公開宣布了戰略計劃。本文將分享對標普全球大宗商品對此規劃的觀察:
規劃要點摘要:
該計劃的重點是降低綠色氫能的成本和建設國內產能,開發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氫能,同時抑制基于當前占據全國氫能供應主導地位的化石燃料的氫氣產能。
該規劃將作為國家氫產業發展的高級指南,涵蓋能源領域所謂的“1+N”政策框架的“1”。根據這個規劃,將制定更多的政策工具,即“1+N”框架的“N”,涵蓋行業管理規則、基礎設施規劃、核心領域創新激勵措施、試點示范項目安排和標準制定。
在這個規劃中,量化目標只設定到2025年,包括建立10-20萬噸/年的可再生能源制氫生產線,到2025年實現100-200萬噸/年的二氧化碳減排和5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或燃料電池汽車。
該規劃強調了氫能政策的四個基本原則:創新、自力更生和全球競爭力;安全是重中之重,加強監管,制定行業標準;市場力是實現氫能應用經濟可行的關鍵驅動力;從試點項目開始逐步推廣。
結合對全球和中國氫能市場發展的長期跟蹤,標普全球大宗商品分享了對該計劃的三個觀察:
觀察1:中國的巨大需求將促進全球綠色氫能產能建設和降低成本。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氫氣生產國和消費國,約占全球總需求的20%。2020年,中國63.5%的氫氣供應來自煤氣化,21.2%來自煉油等工業工藝,13.8%來自天然氣,只有1.5%來自電解水,而且電解過程并非完全由可再生能源供電。
中國的氫能發展計劃側重于轉向基于可再生能源的氫能,同時收緊對基于化石燃料的氫能的控制。然而,中國巨大的能源需求意味著其氫能計劃將顯著促進全球綠色氫能產能建設和降低成本。
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到2030年,全球電解裝機容量有望達到54-91GW。在可再生資源豐富的地區,基于可再生資源的制氫成本預計將降至1.30-3.50美元/公斤。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25年,中國綠色氫氣的生產成本(包括資本支出)將降至25元/公斤或約4美元/公斤,到2030年可降至2.40美元/公斤,電解產能將達到80GW。如果中國所有的預計產能都能投入使用,全球預測可能會大大提高。
觀察2:中國工業部門將成為促進清潔氫氣產量增長、降低成本的初始需求中心。
標普全球大宗商品的氫能分析師Ankit Sachan認為:“抑制清潔氫氣產量的主要因素是相對于制氫成本較低的煤氣化技術,綠色氫氣的生產成本較高,前者是中國工業的首選技術。”Sachan說道:“中國工業部門可以作為初始需求中心,促進清潔氫氣產量的增長。這將有助于技術進步和降低成本,從而實現氫氣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的說法,根據不同的技術,基于可再生能源的電力成本可能占中國綠色氫氣生產總成本的74%-89%。聯盟預測,中國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能力是世界上最高的,到2021年將達到634GW,到2030年將達到1600GW,到2060年有望達到6600GW。聯盟預計,隨著綠色電力產能的擴張,氫電解槽的產能也將穩步增長,到2030年將達到80GW,到2060年將達到500GW。
Sachan表示:“中國電解槽公司,如派瑞氫能科技公司(PERIC)、蘇州競立制氫設備有限公司(或考克利爾競立(蘇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山東賽克賽斯氫能有限公司,在中國電解槽市場占有60%的份額,其電解槽比歐洲同行便宜。
觀察3:綠色氫氣將助力鋼鐵、運輸等高減排難度行業更快脫碳。
中國氫能聯盟預測,2060年中國1.303億噸氫能需求中,77%將來自“綠色氫能”或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氫。這相當于1億噸氫氣,可以減少17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約為2021年中國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16%。該智庫表示,到2025年和2030年,中國綠色氫氣的生產成本將分別達到可與烴類
綠色氫氣將為實現減碳目標做出顯著貢獻。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的數據,到2060年,綠色氫氣預計將減少17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其中11億噸來自工業企業,其余4.6億噸來自交通行業。行業數據顯示,氫氣將在中國鋼鐵行業(占全球鋼鐵產量的54%)和水泥行業(占全球水泥產量的近60%)的脫碳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聯盟預計,道路運輸行業對氫氣的需求將呈指數級增長,中國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或燃料電池汽車將從2020年的7729輛增加到2035年的120萬輛和2060年的1100萬輛。到2060年,預計65%的中重型商用車和15%的私家車將使用氫能。
總之,中國的氫能戰略旨在加速替代化石燃料,減少對原油、天然氣和液化天然氣進口的高度依賴。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貿易摩擦加劇的背景下,這一點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