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推動下,氫能產業已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氫能汽車是否有真正的產業前景卻受到質疑,記者采訪了國內主流汽車企業。
氫能汽車發展補貼繞不開
“大通MAXU研發成功并成功投產,但沒有補貼就賣不出去。”上汽集團相關人士向記者坦言,雖然MAXUS EUNIQ 7各方面的表現在業內都是可圈可點的,但如果沒有補貼,就不得不賣到80萬到90萬元,但如果有補貼,可以賣到30萬到40萬元。“你說,沒有補貼怎么賣?”
該人士介紹,根據2020年9月五部門聯合下發的《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和近期發布的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考核評價細則等相關規定,每個積分相當于大約 100,000元補貼,示范期內,補貼標準和技術要求將根據示范進展情況適當調整。“這是國家層面的補貼,像上海這樣的地方也有1:1的配套補貼。”
“人類使用能源的歷史反過來又是一個脫碳加氫的過程。”據中國氫能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教授余卓平介紹,隨著新型人類能源的迭代,主流能源的含碳量不斷增加。氫含量越少,越多,最終端的清潔能源是氫。“從這一點來看,氫動力汽車的發展方向比目前的電動汽車更加徹底,是汽車新能源技術發展的最終目標。”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氫能汽車的發展無法繞過補貼壁壘。沒有補貼,80萬到90萬元的價格,比如上汽大通EUNIQ 7,已經達到了保時捷等豪華車的價格區間,很少有個人和企業會買單。
車企布局產業鏈上游
“目前,氫燃料電池汽車在中國商用卡車市場的占比不足5%,到2050年,這一份額可能會增長到三分之一左右。”摩根大通亞太公用事業與環保證券研究部負責人胡伊玲預計,氫燃料電池汽車將成為中國商用卡車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未來氫能可能在重工業中發揮作用。原因之一是氫燃料電池的加氫時間僅為10~15分鐘,續駛里程約為800公里,比鋰電池電動汽車高出50%~100%。
商用車企業已經進入氫能源軌道。作為中重卡銷量最大的車企,一汽解放在2020年推出氫燃料電池半掛卡車后,近日與德國博世動力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在燃料電池發動機和氫能領域展開合作。東風汽車最近還開發了12噸氫燃料物流模型。此外,北汽福田、中國重汽等中國商用車企業也提出布局氫動力商用車。
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表示,氫能汽車的技術發展方向是上游,真正的戰場是氫燃料電池。
長城氫能汽車布局路線
長城汽車目前幾乎布局整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認為,與其他新能源相比,氫能源更加綠色環保。尤其是光伏發電和風電普及后,用電制氫變得更加現實,成本更低。未來,長城的主要研發將是氫動力汽車的動力部分。
據長城汽車稱,其在氫燃料電池研發方面的累計投資已超過12億元。2019年4月,長城汽車投資4.5億元在上海成立未勢能源,專注于燃料電池研發。
按照未勢能源董事長張天羽給出的時間表,長城汽車將在2021年推出全球首款C級氫燃料電池SUV,2022年平行氫燃料電池多個清潔應用項目組,并實現重大系統集成。2023年商業推廣數量國內領先,2025年實現全球氫能市場占有率前三名。此外,長城汽車還將開發“氫檸技術”車載級氫動力系統全場景應用解決方案。
上汽在氫燃料電池領域的研發投入超過30億元。在上汽集團總裁王曉秋給出的最新上汽氫能發展時間表中,不僅提出到2025年至少推出10款氫燃料電池汽車產品,還明確了上汽捷氫要達到市場價值數百億。擁有1000余人的燃料電池研發運營團隊,形成了1萬輛燃料電池汽車的產銷規模,市場占有率超過10%。
此外,發布首款氫燃料電池乘用車Aion LXFuel Cell的廣汽集團在2021年3月透露,公司已自主掌握氫燃料電池汽車研發關鍵技術。
配套問題亟待解決
“零件成本貴,操作也貴。”上汽氫能項目負責人表示,現在氫能汽車比電動汽車更難普及。氫燃料電池等零部件的國產化和加氫站的普及是當務之急。
業內專家表示,雖然國產產品和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國產大型零部件的缺乏仍然困擾著氫能汽車的發展。
根據《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氫燃料電池有8個關鍵部件,此前成本主要受其制約。隨著近兩年國內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很多零部件都在本地制造,成本也有所下降。目前,我國暫時無法生產碳紙、催化轉化器和質子交換膜,都還需要進口。
燃料電池結構
某車企相關負責人表示,國產零部件與大規模降本之間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比如東岳集團的質子交換膜已經有了實驗產品,但與國際主流的美國戈爾產品相比,不僅兩者在相關技術參數和穩定性上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而且東岳產品的價格也沒有更便宜。
在制氫和加氫站方面,由于加氫站對選址和周邊規劃有要求,之前的推進并不快。以上海為例,不僅加氫站數量少,而且所有加氫站都位于較偏遠的外環外。
近期,加氫站建設取得新進展。中國石化提出,“十四五”期間,加快發展以氫能為核心的新能源業務。計劃安排1000座加氫站或油氫合建站,其中2021年將建設100座加氫站。除了為2022年冬奧會部署首座加氫站外,中國石油還提出至少50座加氫站未來加油站將在全國范圍內投入運營。
汽車公司也參與氫氣生產。8月7日,海馬汽車“水制氫與高壓加氫一體化實驗裝置項目”在海南基地啟動。
“氫能汽車的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注重環保,更要注重成本控制。” 方寅亮表示,氫汽車的本質是能源運輸,包括電到氫和氫變電兩個過程。中國車企要發展氫能汽車,從制氫開始,就必須注重降本增效,并努力控制燃料電池等成本。此外,還要注意氫能使用過程的安全性。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