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技術,制約綠氫行業發展的關鍵是什么?
3月29日,由英諾天使基金發起的線上交流欄目「英雄薈·青芒」第4期直播「氫能產業鏈的發展落地機遇」順利舉行。
活動中,海德氫能CEO姚昌晟表示:“目前行業還遠沒有走到過剩或者內卷式競爭的階段,因為技術、產品和項目模式的提升空間非常大,所以,不論對于我們還是友商,都渴求開放合作,一起把行業建設好。”
姚昌晟的分享引起大家共鳴,以下為其精彩觀點回顧:
綠氫制備處于起步階段
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早期發展階段,就有純電動汽車和氫燃料電池汽車兩條路線。但是到現在氫能已不僅僅是交通端的應用,更多的是氫能全產業鏈。這是因為在雙碳目標下與全世界碳中和共識下,除了交通重載領域的脫碳,能源工業領域的脫碳是離不開使用氫能。綠氫應用有能源安全的獨特意義。
如何用綠電制備綠氫,現在客觀來說還是在一個比較早期的階段。這個不僅是中國,國外也是一樣。這是一個新出現的場景,對于電解制氫技術提出了全新的需求,而產業還遠沒有做好準備,為客戶提供安全、高效、智能的綠電制氫解決方案——這就是海德氫能所專注的創新技術與可靠產品的價值所在。
其實工業領域對氫氣并不陌生,全世界每年會消耗掉一億噸的氫氣,中國去年就有3000多萬噸,這3000多萬噸大部分的都走向了工業領域,只不過以前主要是灰氫。綠氫是全新的場景,也是一條新的鏈條。
全球來看,目前整個行業大型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現在落成還并不多,已落成項目的運行狀況也有待觀察,國內外基本進度接近。制氫環節的技術升級與產品迭代離不開平臺的支持以及項目的驗證,而綠氫項目目前還處于相對不成熟的發展階段。
不管是落地模式、解決方案、產品還是技術,我們與客戶和合作伙伴都需要時間以及投入,從而讓全行業對綠電制綠氫的認知變得更加深刻。
氫能已呈現出全球化布局態勢
氫能國內國外的機遇同樣巨大,都處于新生階段。國內更多討論在自己的疆域里完成,從電變成氫,并完成消納,當然也有一些探索綠氨或者綠色甲醇參與到國際貿易。
對于海外來說,呈現出了全球化布局的態勢,比較火熱的區域包括歐洲、中東、澳大利亞以及南美。那這些地方的特點是,具有相對比較好的可再生能源,特別是中東。中東和中國在氫能布局上有相似的建設思路,建設風光大基地與綠氫工廠結合。
我們在制氫端看到國內外是同步快速發展的階段,差異在于對綠色或者說對ESG的觀點和成熟度。在歐洲和美國,關于綠氫的補貼政策以及碳交易和碳稅對應政策已經有部分落實。毫無疑問,政策會成為一個非常強的促進抓手。
還有一點有意思的是價格體系。定性來說都是從政策驅動到市場驅動,但是價格體系有差別。中國電力結構以及強大的電網是世界上獨一份的,電力價格和國外的價格沒有辦法直接比較,所以大家是在兩個價格體系下討論問題。綠氫、綠氨、或者綠色的甲醇的愿意付費的程度和對應的市場也存在差別。
從制氫裝備來說,國外同樣性能的裝備比國內價格昂貴很多,基本在三到四倍,所以我們作為新能源裝備的制造廠商非常有信心。
從光伏風機、動力電池到電動車,我們能看到中國供應鏈優勢輸出的巨大機遇。作為定位全球的企業,我們也非常踴躍在和海外的客戶以及海外的市場建立聯系。
投資綠氫成本高,業主壓力大
我主要從產品解決方案供應商所處的環境談一談,主要是兩方面:第一點是在氫能產業生態里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就是我們的客戶,投資綠氫的業主,真正改變世界的其實是這些業主,他們承擔了非常大的壓力。在中國大多數是央企集團,在全球是跨國能源企業,大家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通常一個綠氫項目,可能幾十億甚至幾百億投資,有很高的試錯成本。因此對客戶來說有很多困難,對于項目如何從技術上到經濟性上運轉起來,其實都是在探索,但是他們很勇敢的做出了嘗試。
所以對于我們以及其他產業鏈上的兄弟企業來說,更多的是想盡辦法去幫助他,把這個事情做成,因為歸根結底,只有他們的模式運轉起來,得到了驗證,才為我們提供技術和產品試驗的場景,更為行業指引發展方向。
很有可能一個大型的項目的做法,它探索出了一條路,就定義了短期內行業的走向。業主單位可能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希望大眾能多給他們一些支持和包容,因為項目做起來真的是很有價值與挑戰。
另外一點就是行業生態伙伴。一類是供應鏈伙伴,上游的儀表儀器、關鍵材料的供應商,以及橫向合作伙伴,比如同一個項目里背靠背一起合作的生態伙伴,大家一起把行業做大。所以我們也是竭盡自己所能,希望能夠和大家共同成長,一起把事情做好。
目前行業還遠沒有走到過剩或者內卷式競爭的階段,不論對于我們還是友商,我們渴求開放合作,一起把行業建設好。無論是實打實的項目建設,還是行業標準以及各類研究平臺,我們都樂于出一份力。
集中式應用氫能后,有望打開民用需求場景
從商業落地的可行性來講,肯定是先是集中式,再走向分布式。氫相較于電來說,當作能源來看的話,更適合于大規模和長周期的存儲,所以它天然對于電是一個大型化的補充。大規模風光電站制氫本質上是生產能源的動作。
再往遠了想,假如氫價足夠便宜,工業場景逐漸打開,有很多想象空間。比如燃料電池車以及各種交通載具,比如船舶、無人機飛機都是分布式應用的場景。交通載區的能源轉換裝置不僅是燃料電池,也包括像氫內燃機,及小型燃氣輪機。
其實從交通領域來說,已經是一個C端的終端應用,有沒有可能走進千家萬戶,像光伏板一樣呢?
或許在全球其他地區市場,部分場景能夠率先打開。比如在日本,已經有家用的氫能發電場景存在。氫能發電可以構建熱電聯供系統。如果氫能可以實現規模化網絡,并且有可用的經濟性的氫,終端的需求場景有實踐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