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正處于產業化導入期。如果新能源汽車產業是青壯年,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仍然是蹣跚學步的小朋友。”全國人大代表、億華通董事長張國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認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正處于初期示范和商業模式探索階段,行業發展成熟需要更多時間。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張國強提出了擴大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數量、探索多元化氫源供給模式、促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等建議,以促進我國氫能產業的健康發展。
擴大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數量
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使用氫燃料電池汽車服務國際賽事的先河,12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提供了高質量的服務。冬奧會結束后,這些車輛繼續為北京和張家口市民的日常公共交通服務。張國強表示:“經過一年多的運行,燃料電池汽車零排放、長續航、加氫快、低溫啟動等優勢得到充分體現,安全性、穩定性、成熟度得到很好驗證,使用便利性、環境適應性、運營成本超出用戶預期,滿足大規模推廣條件。”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氫國,擁有13000多輛燃料電池汽車,位居世界前三,加氫站數量居世界第一。一方面,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大規模應用正在加速;另一方面,整個產業鏈的“成本之困”仍然給氫燃料電池的推廣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擴大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數量,加快大規模產業化是降低成本的途徑。
目前,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正處于從商業示范到大規模推廣的關鍵階段。張國強建議繼續擴大示范城市群范圍,將更多經濟基礎良好、氫源豐富、產業配套基礎良好的地區納入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推廣燃料電池汽車,建立覆蓋城市群的低碳清潔交通體系,大規模推動高質量、低成本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發展。擴大示范城市群范圍,有助于進一步激勵技術創新,破除技術壁壘,加快產業商業化進程,加快產業成本降低。
關于成本問題,張國強表示,隨著技術突破、市場規模擴大、國產化替代等因素的疊加,加上氫系統等輔助系統成本的下降,近年來燃料電池系統成本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下降。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和經驗積累,我國基本掌握了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技術。得益于核心技術的突破,燃料電池發動機從原材料到系統都實現了快速提質降價。“預計到2025年,我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萬至10萬輛,燃料電池系統成本可降至1000元/kW左右。”
支持氫能“制、儲、運、加”產業鏈發展
“目前制約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的因素包括氫能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氫源成本較高,加氫站數量少、加氫便利性低等。”談到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的現狀,張國強表示,希望有關部門能夠進一步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氫能“制、儲、運和加”產業鏈的發展。
在他看來,為了保障氫能產業的發展,滿足多元化應用場景的需求,應該加強探索多元化氫源供給模式。建議有關部門牽頭整合工業副產氫和化石能源制氫產能工作,進一步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運營。同時,推進風、光、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和電解水制氫項目,打造可再生能源綠氫基地。
在基礎設施層面,張國強還建議制定加氫基礎設施建設運營補貼措施,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
他認為,應取消化工園區制氫限制,支持非化工園區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的發展。建議國家層面出臺加氫站審批管理辦法,優化相關審批、建設、驗收流程,形成從項目立項到經營許可及監督管理全過程的審批辦法。同時,可以進一步合理利用現有的加油、加氣場地,鼓勵建設綜合能源供應站。
“隨著氫燃料電池技術的不斷升級和迭代,以及成本的降低和基礎設施配套的完善,氫燃料電池的應用將逐漸從商用車領域拓展到乘用車領域。加氫3分鐘、續駛里程1000公里的乘用車將進入千家萬戶。”談到氫燃料電池汽車在乘用車領域的應用前景,張國強對未來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