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1日,同濟大學-鯤華科技燃料電池系統管理與控制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嘉定氫能港氫能源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舉行。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張立軍、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魏學哲、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復合電源研究所所長張存滿教授、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戴海峰、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博士后袁浩等同濟大學代表出席儀式。鯤華科技董事長、總裁王亞波,鯤華科技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吳兵等一同出席儀式。
鯤華科技高級副總裁吳兵介紹鯤華科技成立兩年來的發展歷程。鯤華科技自2021年7月成立以來,堅持大功率燃料電池系統的創新研發和市場化應用,并已逐步成長為我國燃料電池系統的頭部企業。公司自主研發的二百千瓦級燃料電池系統鯤·運200,可覆蓋150~250kW額定輸出功率段,具有高集成度、高效率、高性能、高可靠性、高智能化的特點。鯤·運200同時采用了行業領先的平臺化設計,兼顧了各關鍵零部件的兼容性與可拓展性,可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快速定制化開發。
鯤華科技在氫能發電系統的研發上,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去年11月發布的第二代兆瓦級氫能發電系統鯤鴻·EM,額定功率為1MW,并可拓展至1.3MW,交流凈發電效率不低于50%,熱電聯供綜合效率不低于90%。鯤鴻·EM采用了一系列全新的架構設計,具有用戶操作友好、整機發電高效、運行穩定安全、支持落地即用等特點。該系統已在客戶處并網發電,投入使用。
同濟大學教授戴海峰介紹了聯合實驗室的籌備情況和后期總體工作規劃。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依托國家燃料電池汽車及動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燃料電池汽車及動力系統集成匹配、動力系統控制、燃料電池發動機及關鍵零部件開發等方面積累了一批研究成果,成功研制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越”系列燃料電池轎車動力平臺,填補了我國燃料電池轎車研制空白。與企業合作研制的燃料電池轎車、燃料電池觀光車和燃料電池系統成功服務于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得到了廣泛好評,相關成果獲得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獎勵。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的電源系統智能管控實驗室致力于研究新能源汽車電化學電源系統機理及特性分析、先進/智能車用電化學電源系統管理與控制兩類具有基礎理論難度和重要實用價值的關鍵問題。團隊先后承擔8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含2項重點)、10余項科技部項目/課題(含973、863、科技支撐、重點研發計劃)、其他各類省部級及校企合作項目80余項。在電池管理、燃料電池及電解水制氫領域,團隊發表SCI論文10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50余項,轉讓專利6項,形成了完整的動力電池管理及燃料電池控制技術體系。
在與會人員的共同見證下,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揭牌后,鯤華科技總裁王亞波、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張立軍分別致辭。
王亞波表示,鯤華科技團隊圍繞氫能重卡燃料電池系統的開發已有五年以上,近一年來,搭載鯤華科技燃料電池系統的氫能重卡完成了總里程1000萬公里,單車最高里程15萬公里的高強度投運。在較為惡劣的運行環境下,公司積累了大量數據,面臨了很多挑戰。同濟大學是國內頂尖的高等學府,也是最早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研發的高校,在燃料電池領域具備豐富的研發經驗與技術儲備。希望鯤華科技和同濟大學通過此次合作,互相促進、互相賦能,對現存問題展開攻關,對現有產品進行迭代升級,努力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燃料電池系統產品。
張立軍總結道,鯤華科技在燃料電池行業擁有明晰的戰略定位和正確的市場研判,在資源稟賦的北方市場搶占先機,積累了大量的開發經驗和運行數據。本次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對校企合作與協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讓學校實驗室直面行業的需求和痛點,有利于團隊成員的成長、成才和成功;讓企業借助高校資源更多元化地經營,在打磨完善現有產品的同時發展壯大。希望雙方以此次聯合實驗室成立為契機,加強交流,交叉融合在燃料電池領域取得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