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介紹,上海首批燃料電池網約車將于9月底前上路,以虹橋機場為中心運營的80輛燃料電池汽車,每天將在上海石油青衛油氫合建站加注氫氣后上路運營。
“上海應是中國首批常態化運營燃料電池網約車落地城市,有利于促進該領域的商業化發展。”有專家表示,各地爭相加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布局,重點項目不斷落地,產業發展日漸活躍。
加快上海氫燃料汽車項目落地
上海石油青衛油氫合建站位于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站長張雅婷介紹,9月底前,將有一批以虹橋機場為中心運營的網約車開始加注氫能源,第一批80輛,屬于高端網約車,車型為上汽大通七座車。“以虹橋機場為中心,加注氫氣后即可完成日常工作。”
據悉,上海首批燃料電池網約車將由捷氫科技助力日后實現常態化商業運營。同時,在上海首批氫能車輛集中發車儀式中,上汽大通近20輛MAXUS MIFA組成的“氫能源乘用車MPV”車也曾亮相現場。
廣汽集團去年年底宣布,其第一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正式啟動示范運營,這也是中國第一個燃料電池乘用車商業化示范項目,承接企業是廣汽集團網約車平臺“如祺出行”,四年內車輛總數將達到1萬輛。
作為第一批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之一,上海正在加快氫能產業項目的落地。目前,上海已在嘉定、奉賢、臨港、金山陸續投放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此外,臨港新片區第二座加氫站最近也投入使用。
氫能公司開始貢獻業績
目前,許多公司的氫能產業收入逐年遞增,開始貢獻業績。
億華通作為我國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及商業化的先行者,營業收入逐年遞增,近五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5%。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收2.69億元,同比增長128.53%。其中,燃料電池系統收入同比增長151.27%,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國內領先的氫能儲運裝備和工程服務提供商中集安瑞科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氫能業務收入為1.69億元,同比增長175.1%。而且,上半年氫能業務新簽約訂單2.3億元,與去年新簽訂單相等。截至6月底,在手訂單達到1.7億元,超過去年年底1.3億元的在手訂單。
鴻達興業目前已形成氯堿和氫能雙主業發展模式。根據廣東氫能研究院和鴻達氫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的成立,加快發展“制氫、儲氫、儲能、運氫和氫能應用”的氫能產業化發展。數據顯示,該公司2019年氫能領域無收入,2020年首次營收846.5萬元,2021年直接飆升至2.57億元,成為公司重要的收入來源。
此外,雄韜股份、濰柴動力、蘭石重裝等上市公司的氫能業務也取得了成效。
氫能產業受到資本的青睞
氫能相關產業不斷受到資產的高度關注。據華寶證券統計,截至2022年6月,國內氫能產業基金現存56只,募集資金規模達127.9億元。7只氫能產業基金于2022年上半年成立。其中,6只完成募集資金,募集資金規模11.37億元。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表示,今年上半年以來,氫能產業股權融資持續火爆,共發生融資事件21筆,融資金額15.9億元,融資數量和金額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0%和137%。例如,安徽明天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22年世界制造業大會期間完成了新一輪超億元的戰略投資。公司品牌總監張健預計,該公司也將于今年年底啟動B+輪融資,進一步提升批量化生產的先進制造工藝與裝備水平。
同時,A股上市公司紛紛通過定增、可轉債等股權再融資方式募資,以增加對氫能產業的投資。據不完全統計,自去年以來,8家公司計劃在氫能產業項目上投資近80億元,募集資金近40億元。例如,濰柴動力去年首次實施定增。其中,燃料電池產業鏈建設項目總投資37億元,募集資金擬投入金額20億元。這是該公司自2004年上市以來唯一的股權再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