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的成都“收獲滿滿”:從年初的交通“第四極”,到成渝雙城經濟圈公布的“路線圖”,再到成都都市圈的正式宣布。
最新定位來自去年12月四川省委全會,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于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明確四川將支持成都建設“綠氫之都”。
成都于2019年啟動了“綠色氫都”建設。但今天,這個目標有了新的意義。一方面,這是成都在“雙碳”目標下區域發展所需的責任和擔當。另一方面,在城市發展評價體系中,綠色低碳正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評價指標。在“雙碳”戰略的支持和省級的支持下,成都氫能產業的發展無疑占據了機遇。
關鍵是如何把握這個機會?
新賽道
2021年11月,19輛配備東方電氣(成都)氫燃料電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方氫能”)新一代VM60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的氫能公交車正式投入運營,主要服務于成都市中心城區與郫都區之間的快速通勤。
值得注意的是,電池系統的核心零部件已經本地化,技術指標超過了設計要求。我們應該知道,在燃料電池領域,中國在一些關鍵的基本材料和部件方面仍然面臨著“卡脖子”的問題。“例如,目前膜電極的三種基本材料仍主要依靠進口,國內燃料電池的使用壽命不能完全滿足商用車領域的需求。”東方氫能項目經理曾其林表示,除了延長燃料電池的使用壽命外,氫制備、氫儲運等關鍵環節也需要突破。
加上“雙碳”目標帶來的減碳壓力,氫能無疑是一條潛力巨大的新軌道。
定位“綠氫之都”,成都沒有缺席氫能賽道的布局。在成都產業建設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成都提出重點開展綠氫等“新賽道”,開展重點項目靶向引進,加快一批高能項目的發展,努力在“新賽道”中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靶向引育”和“落地發展”分別指向本地企業的培育和外國企業的吸引,這是一種發展模式;“創造新的競爭優勢”意味著成都正在尋求在細分領域的“機會”。
例如,在技術突破方面,曾其林告訴記者,東方電氣正專注于攻克一批氫能和燃料電池的核心技術,包括高性能長壽命膜電極、大功率開發、高效發動機系統開發、氫制備、氫儲運、氫加注等多項技術。
目前,裝載東方電氣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的100多輛公交車已在成都市郫都區運行1000多萬公里,單車最高里程近20萬公里,載客近1200萬人次,平均氫耗低至3.4kg/100公里,“氫耗是全國同級車輛中最低的”。
在更新的應用場景中,成都甚至掌握了先進的“機遇”。
例如,去年,中國第一臺工業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調車機車下線,標志著中國氫能利用技術的關鍵突破。該車氫燃料動力系統由四川榮創新能公司開發生產,并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
“可以說,在大功率燃料動力系統領域,我們已經走在了前列。”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學院院長、四川榮創新能源動力系統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榮透露,大功率燃料動力系統在軌道領域的應用不僅降低了建設成本,而且縮短了工期,具有明顯的氫能示范效果。目前,公司正在探索氫能在船舶、離網發電、熱電聯供場景中的應用。2022年,氫燃料電池將迎來更大的突破。
氫走廊
“綠氫之都”的建設對成都來說意義重大。
去年11月,“成渝氫走廊”啟動暨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啟動儀式舉行,包括成都市龍泉驛區、郫都區、重慶市九龍坡區、內江市。龍泉驛區和郫都區分別代表了成都汽車和氫能產業的發展,這也揭示了成都在“成渝氫走廊”中的使命。
“成渝氫走廊”的早期階段主要是在物流領域的推廣和應用,這也意味著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核心定位。四川省經信廳副廳長伍定指出,成渝將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積極共同努力進入第二批國家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
成都一直不遺余力地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
此前,成都結合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提出加快城市加氫站的規劃建設,包括支持合格的CNG加氣站轉型為加氫站,支持合格的加油站增加氫功能,鼓勵油電氫綜合能源站的建設。在應用場景中,成都為氫燃料電池汽車設立了專門的以促進其快速試驗和應用。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從需求端帶來更多想象。
根據此前發布的《川渝汽車產業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工作方案》,到2025年,兩地汽車產業每年將推出20多款新車型,穩步推進“成渝氫走廊”建設,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一體化發展。此外,“成渝氫走廊”還明確表示,兩年內分批在氫走廊投資400輛氫燃料物流車輛,2025年前投資約1000輛氫燃料物流車輛,并配套建設加氫站。同時,在涼山、攀枝花、雅安、潼南、長壽等地建立氫供應基地,致力于建設以成渝為基礎的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發展高地,輻射西部。
目前,中國至少有六個“氫走廊”項目正式宣布,即“長三角氫走廊”、“廣東粵灣氫走廊”、“長江氫走廊”、“山東半島氫走廊”、“成渝氫走廊”和“浙江特色氫走廊”。據報道,上述項目覆蓋的GDP占全國近50%。
對成都而言,“綠氫之都”的目標更近了。
試驗場
就成都而言,作為公園城市的首提地,率先開啟綠色低碳轉型進程,不僅是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也是一個新的城市試驗場。
曾其林提到了一個小細節。
2018年,東方氫能向成都交付了10輛配備東方氫能45kW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公交車,并在郫都區P09公交線路正式載客。事實上,早在2017年,公交車就實現了樣車生產,因為加氫站建設和運營的政策空白而延遲。
“當時加氫站太新了,沒有任何政策可以參考。”曾其林回憶說,特別是中國按照危險化學品管理氫氣。為了這個“新事物”,省、市等各級召開了幾個月的協調會,并邀請行業專家學者在科學規劃、安全驗證、審批政策、應急預案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并在車輛上線初期進行了4個月的負載模擬操作。
經過這次實驗,成都成功推出了西部第一條、全國第二條商業化氫燃料電池公交線路——第一條在廣東佛山,三個月后上海正式推出第一條氫燃料電池公交線路。
歸根結底,實驗場的關鍵在于政府的支持。特別是對于氫能等成本高、新領域,從技術角度來看,氫燃料電池汽車還不成熟,可以完全依靠市場推廣階段,無論是核心部件還是汽車,實現大規模生產,還需要長期研發、驗證。
“更重要的是,它與10年前純電動汽車面臨的能源供應環境有很大的不同。當時,電能使用環境相對成熟,只需要有停車位建樁,甚至使用家用電源就可以充電。”陳維榮指出,我國氫儲運技術不成熟,導致氫燃料電池能源供應不足,從根本上制約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市場推廣。
陳維榮期待成都在促進氫能發展方面取得突破。在他看來,要解決氫燃料電池的推廣問題,首先要依靠政策支持。成都已經做出了回應。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十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進能源結構調整,構建以電為主、多能互補的能源結構,加快建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夯實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基礎——氫能無疑是新能源的關鍵。
1月4日,在新年的第一個工作日,成都在四川省天府新區舉行了科技創新工作進行調研并召開座談會。會議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優化創新環境,聚集創新人才,激發創新動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繼續優化和加強城市新區創新源轉化等核心功能。可以預見,成都將成為一個充滿創新的“綠氫之都”。
在采訪中,“創新”的頻率確實有點高。談行業發展,離不開創新。外部有技術“卡脖子”的壓力,內部有城市,企業之間競爭激烈的“時不我待”。
但更重要的是,受訪者表達了他們對城市創新的期望。作為探路者,他們渴望有一個更寬松的環境。畢竟,“新”經濟、“新”技術和“新”事物應該先嘗試和使用。發展的對象是新的,路徑和概念應該是新的,那么還有什么不敢想的呢?一切皆有可能。
創新作為公園城市示范區,一直是成都的背景。在不同的場景中,成都也在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新經濟發展道路,具有巨大的優勢。創新是全社會的共識,包括企業、人民、部門和政策。目前,成都不僅需要探索“一切皆有可能”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敢于思考,敢于做。
就像記者在采訪中收獲的那句話:讓企業敢于創新,尤其是“敢于在你的城市創新”。
往期精選回顧:
國家電投氫能公司與國家管網建設項目管理分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