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2007年日本醫科大學在《自然醫學》發表微量氫氣吸入具有選擇性抗氧化,能減少氧化損傷,腦缺血再關注損傷,治療動物中風。氫氣的醫學生物學效應研究迅速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人們不僅對各種器官缺血再關注損傷、器官移植相關損傷、藥物毒性損傷、各種炎癥相關疾病等氧化應激為主要病理生理過程的疾病進行了氫氣治療的探索性研究,也對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血壓、帕金森病、老年性性癡呆等重要慢性代謝性疾病進行了預防和治療性研究,更是對癌癥的預防和治療進行初步探討。可以說,各種和炎癥氧化相關的疾病都被不同程度進行了嘗試性研究,雖然研究不夠深入系統,但研究范圍是非常廣泛全面的。截止到2019年,氫氣生物醫學研究論文已經達到1300篇,專著論文也達到500余篇。氫氣醫學已經形成了有一定影響的學術領域方向。
國內從2008年開始發表學術論文后,發展十分迅速。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相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經達到80多項,參與氫氣醫學研究的院士已經近10位,2013年后相繼成立了地方和全國范圍的氫氣醫學學術組織。不完全統計是,國內從事氫氣醫學研究的學者超過1000人,氫氣醫學生物學研究畢業的研究生超過300人,已經形成了多家以研究氫氣生物醫學為重點的學術機構,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機構包括海軍軍醫大學十多家實驗室開展氫氣鹽水治療多種重要疾病的研究,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成立氫氣生物醫學研究院開展動脈硬化相關的臨床研究,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研究中心開展醫學和農學相關研究,北京工業大學生命科學院的氫醫學研究中心開展腫瘤和創傷修復相關研究,深圳大學醫學院何前軍教授圍繞醫用氫氣生物材料的研究方向,南京農業大學多家實驗室開展多種氫氣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麻醉科開展的氫氣在重癥方面的系列研究,河北醫科大學法醫學系開展的氫氣在戒毒方面的研究,河北中醫藥學院開展的氫氣在睡眠呼吸障礙方面的研究,哈爾濱醫科大學的氫氣對心臟損傷和器官移植保護研究,協和醫院開展氫氣對皮膚手術損傷保護,解放軍總醫院開展耳聾預防效應研究,復旦大學華山醫院開展的氫水治療皮膚病的臨床研究,西安交通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的固化氫在線粒體效應方面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學王若冰博士和空軍軍醫大學空醫系張作明教授開展的氫氣眼科疾病系統研究,廣州醫科大學呼吸病研究所開展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臨床研究,廣州復大醫院徐克成院長進行氫氣控癌的系列案例研究。這些研究都非常具有代表性,給中國在氫氣生物醫學研究的國際地位提供了重要支撐。氫氣醫學領域存在的主要困難是,雖然發表了大量學術論文,初步證明了氫氣對多種疾病的潛在治療效果。但是一是對氫氣治療疾病的分子機制沒有弄清楚,不了解氫氣發揮作用的分子啟動點,或者氫氣的作用靶點,更不能了解氫氣產生作用的分子細節。另一個是對氫氣治療疾病的證據仍然不夠堅實,尚不能將氫氣作為一種臨床疾病治療方法進行應用推廣。因此將來氫氣醫學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就是弄清楚氫氣作用機制,開展大規模雙盲安慰劑臨床對照試驗確定氫氣的臨床治療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