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發動機不“喝油”了,建筑取暖不燒天然氣了,重工業熱力來源告別黑煤球了……未來,替代這些傳統能源的有可能就是氫能和燃料電池。不久前在北京舉辦的“首屆北京未來科學城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發展大會”,與會專家為人們描述了這樣一幅未來圖景。
氫能通常是指氫在物理與化學變化過程中釋放的能量。它更加清潔、高效并可再生,相比于潮汐能、風能等,氫能更便于儲備、運輸,同時它也是“能源互聯網”中的重要紐帶。氫能來源多樣,可以從化石能源中獲取,也可以從工業副產品、合成甲醇、生物沼氣中獲取。如今,氫能正在走向規模化、商業化。
基于這些特點,燃料電池成為氫能的重要應用成果,具有燃料能量轉化率高、噪音低以及“零排放”等優點,從20世紀末以來便受到各國關注,其研發、示范和商業化應用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中國工程院院士湯廣福表示,能源消費正在發生變革,高效節能、智慧用能是現代能源消費模式的典型特征。
國際氫能委員會發布2017年發布報告稱,氫能源是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方式,預計在2050年之前,通過更大規模的普及,氫能源將占整個能源消耗量的大約20%。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燃料電池機組數量增長15%,達到7萬多套。
面對這一發展趨勢,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均在氫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進行了大規模投入。在日本、美國、德國等地,氫燃料電池車部分已經投入使用。豐田FCV燃料電池商業車最大續航里程約700公里,美國“尼古拉”燃料電池拖車頭最大輸出1000馬力,德國已批準燃料電池火車應用于商業化。
不僅是汽車,發電、工業能源、建筑等,同樣是氫能和燃料電池的重要應用領域。在日本,家用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已投入使用,使家庭有了自己的“發電站”和“供暖站”。航天領域,大推力火箭的動力來源也大多采用氫能。
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教授毛宗強介紹,我國有超強的氫氣供應能力,目前氫氣來源還是以煤炭、天然氣為主,可再生能源制氫尚處于示范階段。
對于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諸多與會專家提出了以下建議:
一是盡快明確氫氣的“身份”。當前,我國對氫氣按照危化品進行重點監管,這導致加氫站在規劃、用地和建設層面困難重重。如果把氫氣看作一種燃料,就需要摘掉危化品的“帽子”,同時明確相應的主管部門。
二是針對制氫、儲氫、加氫、運氫等一系列環節,明確技術標準和檢測體系。有了清晰的標準體系,整個氫能產業的發展會更有方向性和針對性,也能激勵社會資本參與其中。
三是集中精力開展燃料電池系統的關鍵零部件技術攻關。要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制造成本的下降,關鍵在于批量化生產和關鍵零部件技術攻關。
“燃料電池行業越來越受關注。”上海重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林琦表示,行業協會在協助產業打通企業到政府主管部門之間的通道、承擔行業標準制修訂工作的組織和實施、組織行業進行技術攻關等方面需承擔起應有之責任。(記者 何欣榮 王默玲 蓋博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