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氫氣被視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甚至是“終極能源”,尤其是在交通領域。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最常見的獲取氫氣的過程并不那么環保。研究人員認為,氫不是零排放燃料,甚至不是低排放燃料。
原因是現在使用的氫氣大部分來自于天然氣,而天然氣的提取過程消耗能源,產生大量二氧化碳——這與當前電動汽車所宣稱的環保理念是一樣的邏輯漏洞。盡管供應商開發了其他獲取氫氣的方法,例如生產所謂的“藍色氫氣”,但這仍然涉及天然氣。還有一種提取方法叫做“綠氫”,意思是通過電解從水中提取氫——但前提是電解所需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日前,外媒報道了一項關于氫對氣候影響的同行評審研究,該研究重點關注其碳足跡。例如,世界上最流行的大規模制氫形式,即蒸汽重整過程,會產生二氧化碳排放。
上面提到的“藍氫”是指一種二氧化碳儲存技術,它在氣體到達大氣之前將其捕獲并將其泵入地下,以使其遠離大氣。這個過程非常昂貴和復雜。不幸的是,這種方法仍然需要天然氣,這是一種化石燃料,仍然使用相同的生產方法并釋放甲烷,而甲烷已被證明是一種溫室氣體。
研究人員還注意到,提取天然氣的過程也會導致泄漏到大氣中,這也在他們的同行評審研究中得到了解釋。可悲的是,他們發現“藍氫”在溫室氣體排放中的足跡比用于取暖的天然氣或煤炭的足跡大 20% 以上。
“綠色氫”似乎更接近于所謂的環保理念。它是通過電解從水中獲得的,但它有一個問題。這種獲取氫氣的方法看似環保,但真正做到環保的唯一途徑是電解所需的能量來自可再生資源。
然而,世界可再生能源的產量還遠遠沒有達到實現大規模電解氫的水平。好消息是這項技術存在,氫被視為從可再生能源中儲存多余能量的最佳方式。
換句話說,如果可以從各個角度可持續地獲得氫氣,它就會比今天使用的任何類型的燃料都更清潔。“可持續性”是一個給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蒙上陰影的話題,包括一次性塑料制品、加密貨幣開采、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以及商品的生產。
生產“綠色氫”的技術存在,但它消耗了太多不可再生資源的能量,無法有效替代“藍色氫”和其他形式的氫化石燃料來源。
一旦可再生能源的產量增加到足夠的冗余,那么“綠氫”可能會成為現實,最終取代“藍氫”。當然,屆時取代傳統化石燃料會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