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啟未來網消息,9月20日,麥肯錫攜手氫能委員會發布最新《氫能洞察2022》,明確指出現階段全球氫能項目提案的數量正在持續增長,但僅有大約10%(220億美元)的氫能項目已經達到最終投資決定(FID)。
據了解,雖然歐洲占全球氫能投資總額的30%以上,但其它地區也在加速落地,比如全球80%的低碳氫氣制備來源北美;
而我國由于政府支持,在電解方面現已超越歐洲,運行功率達到200MW,歐洲目前為170MW;
韓國和日本在燃料電池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全球11GW燃料電池制造能力的50%以上都在日韓地區,日本已經加大了氫化熱電聯產(CHP)工廠的部署。
報告強調如今投資成熟氫能項目的緊迫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全球要在2050年之前實現凈零排放,需要在2030年之前將氫氣投資增加兩倍,達到7000億美元。
聽起來或許覺得不可思議,但在過去的十年中對比上游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氫能投資占比不到15%,在整個氫能價值鏈中,由于缺乏對需求的可見性,對基礎設施的投資較為滯后,項目提案與實現凈零排放所需的投資差距超過80%,因此需要采取行動將提案轉化為實際部署。
因此報告建議從政策與行業方面開展一系列相輔相成的行動。
政策方面
報告首先指出通過采取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措施,實現需求可見性和監管確定性,通過諸如最終用途部門氫氣消費的目標或配額等措施,以及公共采購措施或(碳)差價合約的競爭性招標等方式創造需求可見性,這將彌合成本競爭力的差距,增強投資者的信心,并在整個價值鏈中產生連鎖反應,從而促進對氫氣供應、設備制造和基礎設施的投資。
其次快速獲得氫能項目的公共資金。引入贈款、貸款、稅收抵免等措施,以及基于競標的資助支持計劃,各政府的需推出旨在刺激氫能發展的相關政策。氫能支持政策的推出使成熟的項目起步并加快部署,以支持十年內全球氣候目標,同時進一步降低成本。
第三,確保國際協同并支持可信的共同標準和強大的可貿易認證體系。評估所有氫氣制取途徑的通用標準方法,強大的認證體系有助于建立消費者信任,為全球氫氣貿易鋪平道路,這反過來又將支持擴大規模并最大限度的降低氫氣成本。
行業方面
報告首先指出通過承諾提供資金和資源部署,向FID推進項目提案,隨著監管確定性的加強和資金支持的開始推出,行業應致力于通過進行可行性和FEED研究,為FID的成熟項目部署資源,以實現2400億美元的項目提案。另外必須繼續開發新項目,以彌合4.6億美元的投資缺口。項目開發商應專注于與氫氣供應商和承購商建立長期聯系,并通過分期項目和具備良好記錄的合作伙伴合作,能積極降低投資氫氣項目的感知風險。
其次應擴大氫氣供應鏈能力和產能。隨著政府目標轉化為監管行動及對持續需求前景的信心,致力于提高供應鏈能力,應開始增加容量以實現大規模部署。
策略、基礎架構和最終用途應用程序之間的協調和同步至關重要。行業需要確保項目提案和電解槽等設備可作為行業規模擴大使用。大規模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對于擴大可再生氫氣的部署至關重要。
第三,建設跨境貿易基礎設施。全球貿易釋放了氫氣作為可運輸清潔能源的全部好處。但缺乏發展氫能基礎設施的項目提案,行業應集中精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建設終端、大規模儲存和氫氣轉換技術來實現跨境貿易。隨著各政府之間的合作推進,應積極幫助行業采取行動,讓國際貿易流動能夠有效的匹配供需。
添加微信獲取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