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一份新的Rethink Energy報告,將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來建造足夠的電解槽超級工廠來滿足綠氫熱潮。
在2026年至2032年期間,每年都必須宣布和增加新工廠,每年的總產能約為12吉瓦,從而為電解槽制造商的管道工廠提供數年的發展空間。
根據“電解器超級工廠膨脹的管道”報告,總共需要投資約60億美元來建設這些新工廠。
在過去三年的一系列公告中,工廠管道膨脹到使該行業有望在未來五年內滿足需求的水平。
繁榮已經開始,到2027年將安裝近40吉瓦的電解槽。
“保持這種勢頭對于隨后的綠氫能激增至關重要,”它指出。
ITM Power 于 2021 年 1 月在英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電解槽超級工廠,此后公告如滾雪球般滾滾而來。
在過去的兩年里,西方電解槽制造商已承諾到 2030 年建設每年可生產超過 42 吉瓦電解槽的工廠。其中近三分之二的位置已經確定。
Rethink Energy 的氫能分析師兼本報告的主要作者 Harry Morgan 指出:“這樣的工廠只需要大約兩年的時間來建造,這意味著按照這些公告的當前速度,我們預測發展將跟上未來 10 年的電解槽需求”。
現在有 14 家不同的制造商計劃在12個國家/地區建立電解槽超級工廠。由于電解廠的具體要求因地點而異,因此將有空間用于不同的化學物質——PEM、AEM 和 SOE。
報告補充說,此類超級工廠對于實現綠色氫能急需的規模經濟至關重要。到 2024 年,幾家 OEM 將提供能夠以比使用天然氣生產的“灰”氫更低的成本生產綠色氫的系統。
該報告的另一個積極趨勢是,隨著全球產能上升至近 100 吉瓦,預計到 2030 年,電解槽裝置的資本成本將從每千瓦 1,400 美元左右降至每千瓦 340 美元。
效率和容量因素的逐步提高也將導致電力需求減少,而電力本身的價格也會下降。
憑借類似的規模經濟,到本世紀末,太陽能的成本將降至每兆瓦時 20 美元以下,占綠氫總成本降低的 37%。到 2030 年,全球綠色氫的平均成本將降至每公斤 1.50 美元。
大規模生產小型模塊化電解電池的能力將使氫氣可供需要脫碳的眾多行業使用。正如太陽能模塊在發電領域的應用,電池在電動汽車領域的應用一樣,電解槽的表現也將超出預期。
氫已被確定為重型運輸、供熱、工業、原料和長期儲能脫碳的關鍵技術。
該報告預計,到 2050 年,全球氫氣需求將增長10倍,達到 7.35 億噸,其中幾乎所有這些都是通過電解生產的。
報告可添加微信私聊獲取(或者關注氫啟未來網公眾號私聊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