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氫能行業概況
2020上半年,中央出臺了7項相關政策,地方上22個省市共出臺了30條氫能產業扶持政策,政策助力持續發勁,產業版圖迅速拓展。
2020年的氫燃料電池產業補貼新政提出新思路,將當前對燃料電池汽車的購置補貼調整為“以獎代補”的新方式。在“能干、有科技攻關能力”的優質區域盡快突破氫燃料電池系統的核心技術,在“能干、有積極性”的優質區域成功獲得燃料電池汽車的示范推廣經驗、進而盡快實現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全面市場化。
2019-2020年中國氫能產業相關政策
氫能產業鏈上游為氫氣的制備,主要技術方式包括傳統能源的化石原料制氫法、化工原料制氫法、工業尾氣制氫法、電解水制氫法以及新型制氫技術等。氫能儲量大、比能量高、可貯存、可運輸,氫能源產業鏈的中游就是儲存環節。目前,氫能的主要儲運技術包括高壓氣態、低溫也太、固體材料儲運以及有機液態儲運等。下游是氫能的應用,涉及到能源的多個方面,除了傳統石化工業應用如合成氨、石油與煤炭深加工外,還包括加氫站、燃料電池汽車等領域的應用。
二、全球氫能產業市場現狀分析
從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來看,據統計,2019年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增長至10409輛,同比2018年增長99.29%。
加氫站數量方面,據統計,2019年全球加氫站數量達到432個,2015-2019年全球加氫站保有量增加了135%。
越來越多國家在2019年前宣布了氫戰略和氫能發展路線圖。一些國家制定了具體的氫能技術部署。但各國的戰略目標仍以氫能在交通運輸應用為主,部分國家已經開始設定氫能在工業、建筑和發電等部門的目標。
相關報告:華經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氫能行業市場前景預測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三、中國氫能產業市場現狀分析
作為交通能源的氫能源,利用燃料電池作為供能的方式。與汽油機、柴油機等其他的常規能源利用形式相比,是否具有能源價格上得經濟性。是到未來氫能發展得關鍵技術經濟指標。燃料電池可以達到45%~50%的燃料效率,以及與動力電池組合的混動模式的動力總成,使得氫能源車與常規燃料汽車相比,有比較明顯的能效優勢。
氫能車輛的能耗對比
從國內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來看,據統計,2019年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高速增長至,產量為2833輛,同比增長75.09%,銷量為2737輛,同比增長79.24%。2020年上半年,中國燃料電池汽車銷量為403輛,同比下降63.4%。由于目前燃料電池汽車在我國仍處于試點示范階段,訂單來自政府采購,且以商用為主,短期市場銷量下滑并不能體現燃料電池汽車整體變化情況。
2016-2020年H1中國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統計
國內加氫站數量方面,據統計,2019年中國累計加氫站建成數量為30座,2020年上半年中國加氫站建成數量為11座。
2015-2020年H1中國加氫站建成數量統計
氫氣在中國主要是化工原料用于生產甲醇、合成氨以及相關化工產品與化肥;其次是作為燃料,以及少量的高純度氫氣作為工業原料,如高純度電子氫氣等。氫氣供應鏈成本遠高于天然氣,因而,氫氣的供應與使用受運輸距離限制。
中國氫氣的市場大致分為燃料氫、化工氫、能源氫,對應的氫氣市場價格分別為:6MPa化工氫,1~5萬m3/h供應量,直供價<1.5RMB/Nm3;20MPa工業氫,100~2000m3/h,
工業氫價為3.5RMB/Nm3;35MPa以上能源氫,通過加氫站加注,6~20kg/次,加氫站燃料電池用氫價格(扣除政府補貼)為4.5~5.0RMB/Nm3。
中國氫供應與需求結構
四、中日氫能產業合作情況分析
2019年,中國在氫能產業發展的國際合作上取得了新的進展,合作領域逐漸由氫能技術理論及系統研發轉向氫能產業綜合深入開發,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合作國家主要為日本、韓國及歐盟國家等。
2019年中日氫能產業合作情況
五、中國氫能發展技術路徑
1、在制氫環節
電解水制氫已成為我國電力行業削峰填谷及棄電消納問題的重要技術選擇,其中SPE電解水制氫技術更適用于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波動性輸入,是未來電解水技術重要的發展方向。在儲氫環節,高壓氣態儲氫仍將是未來幾年內主流的儲氫技術,但固態材料儲氫技術憑借體積儲氫密度高,操作安全方便等優點將成為未來儲氫技術重要的發展方向。在用氫環節,氫燃料電池的應用是建設氫能社會和提高公眾對氫能接受度的重要著手點,但為了氫能產業發展和我國低碳化、清潔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氫能在其他領域的利用也應引起重視。
2、可再生能源耦合氫能發展的技術路徑
棄風/棄光電解水制氫和風電/光伏離網制氫是最具經濟性和發展前景的制氫技術。可再生能源制備的氫氣可以通過燃料電池發電促進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和并網,也可以就近供給附近的加氫站。當氫氣外運不便時,可以就近轉化為甲醇或采用天然氣摻氫的方式外運。對于綜合能源服務園區,電解制氫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園區風電光伏的消納,還可以通過燃料電池或燃氣輪機實現電網與熱網、氣網、交通網等多類型能源網絡互聯,在未來綜合能源服務園區內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