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告:會議倒計時10天!2020高工氫電產業峰會(上海)將于7月14-15日在上海虹橋西郊莊園麗笙大酒店皇家宴會廳盛大舉辦。明天氫能董事長王朝云將發表“國產電堆自動化產線提質降本”的主題演講。有意現場聽取詳情,可掃文末海報二維碼報名參會。
氫能,今年首次被寫入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一時間,燃料電池產業風潮四起。
風口正盛之下,有人主張大干快上,有人卻以絕對的清醒與冷靜,以一種企業家精神俯視整個產業并發出由衷的建議:
“氫能行業經歷了‘談氫色變’到‘聞氫則喜’的轉變、冷在鬧市無人問,熱在各地有人請的冷熱差別轉變。面對環境變化,企業要認清形勢、認清自己。”
換言之,他認為,從事氫能產業必須擺正位置,理清思路,踏實做事。
這個“他”,不是別人,是行業老將、安徽明天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明天氫能”)創始人、總經理王朝云。
明天氫能創始人、總經理王朝云
重大突破
近來,面對從工程樣機到產品中試到示范應用三大環節的各種問題,王朝云攜團隊已獲得幾大方面的重要突破:
批量生產的電堆與系統的匹配問題,例如系統功率損耗大幅度降低;電堆生產的一致性問題,例如極板合格率從60%提高至93%;示范用車首次故障里程短的問題等三大類問題,示范用車運行正常、乘客滿意。
但是,王朝云并未就此放松神經。他認為,氫燃料電池行業真正意義的市場尚未形成,氫能基礎建設才剛剛開始,政策環境存在不確定性,全行業要實現成熟的產業鏈、完善的基礎設施,還有一段路要走。
“在燃料電池領域,我們只是在較大范圍內取得了一點點成績。”王朝云謙虛而審慎。
事實上,他一直都絕對清醒地知道自己選擇的行業及所面臨的處境,包括他在2017年8月成立明天氫能;并在同一年以迅雷之勢連續完成安徽首座商業運營加氫站開工建設,及產業園一期工程的開工建設。彼時,國內氫燃料電池產業更是混沌未開,研究成果基本都還躺在院校、研究機構實驗室里。
但也正是這種選擇和歷練,讓這位企業創始人眼光異常深邃并清醒。
大熱背后
明天氫能摸索發展的三年,正是見證產業從萌芽期進入當下發展期的三年。隨著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近期、中期、遠期氫能產業政策,國內氫能政策環境在日漸趨暖,政策的導向性逐漸明顯,整個氫能產業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機遇面前,很多企業自認為找到新風口,大干快上燃料電池項目。王朝云卻提醒,企業要防止個別企業套用產業政策進行牟利和投機,要遵循產業發展客觀規律,練好基本功,減少浮躁作風,以從客戶需求到客戶滿意為出發點,研發性能卓越、可靠耐久的產品。
與此同時,他認為,當前整個氫能產業從現在的狀況到產業化、市場化邁進,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不斷循環往前推進的過程,“企業要遵循這個規律,要本著科研+工匠精神進行精益研發、精益管理和精益制造,科學運用管理工具,實現產品品質的改善和提升。”
秉著這種務實與精益發展,據悉,明天氫能在燃料電池關鍵技術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現已申請專利73項。目前,明天氫能已完成萬套級燃料電池全自動化生產線建設,建成安徽第一個加氫站。
“我國與國際范圍內氫能產業代表性國家的技術先進性差異不大,但是產業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商業化推廣力度有限,關鍵原材料、零部件產業化水平不足,部分依賴進口,猶如高樓大廈建立在柔軟的沙灘上,基礎不夠扎實。”王朝云的思路是,在自主研發的路徑上聚沙成石、點滴積累、夯實基礎的工作。
明天氫能的規劃是,2022年實現10萬套級電堆級系統生產能力,核心零部件工廠全面投產;2028年形成30萬套級電堆級系統生產能力,完成產業鏈布局。
明天氫能工廠
事緩則圓
我國在燃料電池領域獲得了政策的支持,市場也取得了相應突破,比如,幾大原材料國產化已指日可待;電堆組建已取得了重要突破;大功率高效率電堆已有消息;燃料電池系統已獲得了小規模示范驗證;設備企業也已有替代進口的傾向……但是仍存在不少挑戰。
一是國家政策限定的支持范圍若處理不當,會打擊一批不在政策支持范圍的優秀企業;
二是資本的角逐會推動投機和浮夸現象;
三是部分企業急于求成,會給整個產業造成“一粒老鼠屎敗壞一鍋粥”的局面。
相對于資本角逐下有的企業以投機的方式實現快速獲利,王朝云選擇的是一條長期努力、默默耕耘的路徑。
據悉,其麾下團隊核心技術骨干來自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同濟大學等科研院校。管理團隊由汽車行業職業團對組成。公司目前擁有的研究員、教授、博導、高工50余名,碩博士學位的人才占比65%。
他在堅持一種“教授+工匠”的路線,不受外界干擾,持續地、默默無聞地推進企業的良性發展。
“全行業已經形成推動燃料電池產業化和市場化的浪潮,但是,不要著急,不要著急,過猶不及,事緩則圓。”王朝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