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能源汽車因日產、本田等日企正式宣布停止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生產而鬧得沸沸揚揚。今年年初,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產宣布暫停與戴姆勒及福特合作開發燃料電池車的計劃,將力量集中于發展電動汽車。無獨有偶,近日,日本汽車廠商本田宣布:自2021年8月開始,終止以氫氣為燃料的氫燃料電池汽車(FCV)的生產。
日產、本田等大型汽車汽車廠商在氫燃料電池汽車生產相繼宣布退出,公眾對此唏噓不已,那么氫能源汽車真的沒有市場嗎?氫能路線真的走不通了嗎?事實其實并非如此。
從商業化的角度來看,本田和日產停止生產氫燃料電池汽車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無法在短期內獲得盈利,投入高昂的成本卻無法獲得回報是一個重要原因,不是慈善家,沒有人愿意做不掙錢的買賣。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氫燃料電池汽車市場容量相當有限、太過超前成本阻礙了發展。
其次就是從規模化角度來看,日產宣布將集中力量發展電動汽車,電動汽車起步較早,現在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市場,并且有專門的從事生產電動車電池的企業在進行生產,相對來說成熟度比較高,因此電池成本在持續降低,所以規模越來越大;反之,氫燃料電池的發展還存在一些技術難題,世界各國還在研發解決當中,技術不成熟所以成本偏高,自然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售價就遠高于普通汽車。再就是有些地方的加氫站規模還沒有規模化,可能就會出現買了車而無法加氫的情況存在。
一知名財經博主曾推斷過,日產宣布停產還有一個主觀原因是企業自身發展戰略的影響, 被后來居上的豐田企業反超所以在競爭戰略上就選擇不一樣的技術路線,不走常規路。當然這也是公眾對于此事件的一種推斷。站在理性的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當氫能汽車形式發展向好的時候,還是會出來共同瓜分這一塊“大蛋糕”。
對于本田來說,這也已經不是第一次宣布停產氫燃料電池汽車了,在氫能還未走進大家視野中的時候,2014年本田曾宣布停產第一代Clarity,但是到了2016年時隔兩年正式推出了第二代Clarity。所以說,本田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雖然幾經變動但是并沒有大量進入市場,目前雖然本田宣布停止了氫燃料電池車型,但是他還在和美國通用發展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所以這并不代表其放棄了氫燃料電池的研發工作。
中國并沒有因為日本汽車大企的宣布停止生產而受到影響,仍然在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氫能發展道路中國工程院院士衣寶廉對于此事件回應道:“本田宣布停產燃料電池車,不過是燃料電池車發展過程中的插曲,不會影響堅定發展燃料電池車人的初心與信念。汽車在轉型,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時代,什么事都有可能發生,正像有人不停報道鋰離子電動車燃燒爆炸一樣。”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還獲得了快速發展。
氫燃料電池汽車從某些方面來說是一個朝陽產業,只是產業發展是要靠市場,核心技術是要靠戰略安排,要立足于自主技術去發展這個產業才能推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參考資料:
《“本田宣布終止氫能車生產”對中國是壞消息嗎?院士解讀》——本來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