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中和”是指碳排放與碳匯達之間的平衡,也稱零碳排放,即一定時間內產生的碳排放總量。要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措施,使碳排放總量和吸收總量相等,實現零碳排放的目標。碳吸收總量主要通過植物吸收和人工捕捉來實現。
在去年9月22日舉辦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正式的承諾“到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根據Carbon Brief統計的結果,2018年中國碳排放量達到100億噸,居世界第一。其中,煤炭73億噸、石油15億噸、水泥7億噸、天然氣5億噸。其中,煤炭碳排放在中國碳排放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一個需要整合和調整的重點行業。
據統計,目前中國的碳排放已經達到100億噸,但碳匯總量只有15億噸。假設2060年中國碳排放保持在100億噸水平,則需要85%的碳匯整合力度才能實現碳中和。
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要么必須減少85%的碳排放。換句話說,要想達到2060年的碳中和目標,工業排放需要在當前水平上削減85%。到2060年還有39年,碳排放量需要每年減少2-3%。
目前,在我國碳排放行業的類型中,煤炭加工占碳排放的73%,是碳排放比例最大的工業行業。其能源消耗的73%用于電力和鋼鐵,而化工消耗僅占8%。化工行業在原油、天然氣下游消費結構中所占比重分別為49%和10%。
從國家維度來看,化工行業對碳排放總量的貢獻非常有限,但中國化工行業的特點是碳排放總量有限但排放強度突出。
例如PVC,其生產工藝主要是電石法,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而電力成本占生產總成本的40%。同時原料生石灰在煅燒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PVC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強度非常高。再比如純堿,同樣是生石灰的原料,在煅燒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過去采用甲醇,污染很嚴重。在碳中和及環境保護的壓力下,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將加快。然而,到2020年,天然氣制甲醇的產能也不足12%,而且天然氣的價格遠高于煤炭。
短期內,“碳中和”將帶來化工成本曲線陡峭化,這可能是化工行業再次“供給側改革”,但隨著高能耗、低效率的生產能力逐漸被淘汰,“碳中和”浪潮也將改變工業企業的投資回報結構,節能減排收益投資將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