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永昨天發布了一份題為《雙碳背景下中國能源產業轉型之路》的報告,從技術、金融和政策等方面探討了中國經濟增長推動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背景下的高碳能源結構轉型以及能源產業“雙碳”目標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安永大中華區能源與資源行業聯席主管合伙人、大中華區基礎設施咨詢服務管理合伙人朱亞明表示,要實現碳達峰以及進一步實現碳中和,必須從能源結構轉型開始,這必將對中國能源行業未來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具體而言,雙碳背景下中國能源產業的轉型路徑應體現在以清潔替代、電力替代、能源互聯、能效提升和碳減排技術為代表的技術助力,包括對綠色金融和碳交易金融援助和政策支持。
報告指出,要實現能源生產的碳減排,必須加快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的轉換,提高一次能源總用量中的比例,并將電力行業作為重中之重。從發展新能源裝機方面,到2030年,中國電源裝機總量將達到38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占68%。未來10年,中國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將增加約16億千瓦,2020年至2030年的合增長率為10.5%
在清潔能源替代技術層面,為解決清潔能源發電的波動性、間歇性和不可預測性,儲能技術和分布式能源為能源生產轉型的深入推進提供了技術保障。其中,氫能儲存具有無污染、密度高、來源和利用范圍廣等優點,是能源工業企業的重要轉型方向。中國也在加大對氫能技術的投入
目前,新能源發電的成本仍高于火電。報告指出,以光伏、風力發電為代表的新能源技術的發展不僅需要技術和裝備上的突破,還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目前,國家已出臺多項措施,對新開工項目積極推進平價上網,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可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應收盡收以及100%附加征收,以擴大補貼收入來源和補貼收入規模。
能源互聯互通是解決我國清潔能源分布不均問題的有力措施。通過建設特高壓骨干網和智能配電網,互聯主要清潔能源基地和負荷中心,形成國家互聯能源分布格局,實現互聯互通來支持能源生產和使用領域碳減排的目標。
在能源效率方面,人工智能將賦能碳密集型產業,促進能源和工業的數字化轉型。合同能源管理逐漸成為建筑節能服務市場的“新引擎”。此外,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儲存、生物能源和碳捕集和儲存等新興的碳減排技術,實現碳中和的潛力巨大。安永大中華區能源資源行業咨詢服務合伙人總監田苗苗表示:CCUS作為一種碳減排技術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但是如何實現CCUS項目的盈虧平衡,突破現有商業模式的約束,動員企業積極參與也將是我國碳中和行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朱亞明表示:“雙碳目標的制定與正式宣布接受《基加利修正案》體現了我國正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彰顯了大國責任和擔當,在加速我國經濟和能源轉型方面也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意義。我國從碳達 峰到碳中和之間只有30年,此期間又是我國經濟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的任務會更加緊 迫。通過保持能源選擇的開放性,我們相信中國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實現碳中和的最佳途徑。” 根據安永報告,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憑借68.7的綜合評分位居全球第二,光熱發電和水力發電方 面位居全球第一,光伏發電方面位居全球第二。朱亞明指出:“這意味著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市場 依舊潛力巨大。”
朱亞明表示:“確立雙碳目標并正式接受《基加利修正案》,體現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態度,體現了中國作為大國的責任,對加快中國經濟和能源轉型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意義。我國碳達峰到碳中和之間只有30年,這一時期是經濟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的任務將更加緊迫。通過開放性能源選擇,我們相信中國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實現碳中和的最佳途徑。”根據安永的報告,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以68.7分排名世界第二,在太陽能熱發電和水力發電方面排名第一,在光伏發電方面排名第二。“這意味著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投資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朱亞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