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參考:
《我們為什么選擇綠氫?》——張松氫能團隊
《每年致500萬人死亡!研究稱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影響》——中國新聞網
氫能源在近年來以“21世紀最值關注的能源之一”逐步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公眾對此的聲音也是各不相同,那么氫能源到底是騙局一場還是大勢所趨呢?
當我們談到能源轉型時,大多數人認為他們的投資選擇僅限于傳統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和風能。氫能是一種可持續的清潔能源,并且能高效的轉化為其他形式所需要的能量,被認為是最具應用前景的能源之一。但是氫并不是自然存在,而是需要從化合物中進行提取。制取氫氣的時候根據碳排放量的不同主要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三種。
在2020-2030年被譽為制氫的早期啟蒙階段——灰氫,碳基能源提取,可近似理解為工業副產制氫,但是因單個裝置規模難以實現較為經濟的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根據化石燃料種類的不同,每生產1kg的氫,就會導致5.5-10kg不等的二氧化碳產生;2025-2035年被稱為中期過渡階段——藍氫,以化石燃料制氫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使用碳捕捉、封存等技術降低碳排放;人們對于氫能源的最終目標為綠氫,綠氫是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通過電解水方式獲取的氫氣,這種制氫方法可以達到碳排放凈零,是人們對氫能源利用的理想狀態。
氣候變化是當今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根據美國中文網報道,一項持續20年的研究顯示,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愈演愈烈,全球每年有9.4%的死亡可歸因于極端低溫和高溫,換句話來說,每年有500萬人死于氣候變化,該研究發現,亞洲有260萬人死于與溫度有關的疾病,非洲有120萬人,歐洲有83.5萬人。在過去的20年里,美國有17.3萬人死于異常溫度,并且高溫死亡人數還在呈上升趨勢,除此之外,全球氣溫還在以每十年0.26攝氏度的速度上升。全球都在致力于應對氣候危機,2020年11月175個國家簽訂的《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其中包括盡快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進而實現全球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目標。
人類活動當中,化石燃料的燃燒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灰氫的生產以化石燃料制氫為主,普遍應用于化工行業,會釋放大量二氧化碳,不符合減碳目標。反之制取綠氫使用可再生能源,且從最終的燃燒產物只有水,更適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現狀,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綠氫是大勢所趨了。
不可質疑的是,綠氫在發展過程中自身也存在較大的障礙。
國際可再生能源署、中國氫能聯盟發布《綠氫政策制定指南》指出:綠氫的生產成本較灰氫更高,可達灰氫價格的兩到三倍,其成本的降低有賴于技術的進步。而在其制取的過程中,還會有30%-35%的能量損失,轉化為其他載體的過程中也會造成13%-25%的能量損失,耗損率大。
綠氫依然具有氫氣的特性,其儲存較為困難。目前氫能源有高壓氣體儲氫、低溫液氫儲存、固態存儲、有機液氫儲存四種方式,其中物理儲氫具有成本低、氫氣易放電、氣體濃度高的優點,但其儲氫條件苛刻、安全性差,對儲罐材料要求高?;瘜W儲氫是通過生成穩定的化合物來實現儲氫的。雖然它是安全的,但很難釋放氫,獲得高純度的氫。水合物儲氫具有易脫氫、成本低、能耗低的特點,但其儲氫密度低。
在運氫方面,盡管面臨著難題,但是中國結合自己的發展情況制定了《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提出了未來氫能運輸環節的發展路徑:在氫能市場滲入前期,氫的運輸將以長管拖車、低溫液氫、管道運輸方式因地制宜、協同發展;國內氫能發展中期(2030年)計劃氫的運輸將以高壓、液態氫罐和管道輸運相結合,針對不同細分市場和區域同步發展;國內氫能發展遠期(2050年)計劃氫氣管網將密布城市、鄉村,成為主要運輸方式。對氫能運輸方面提出了對應的解決方案。
不管怎么說,從更加長遠的角度來看,毋庸置疑的是發展綠氫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這到底是一場騙局還是大勢所趨還需要時間來進行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