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第六屆中國能源發展與創新論壇”在京召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技術研究院氫能技術部任志博博士在主題演講中指出,隨著發電成本的降低、制氫設備制造成本的下降、技術水平的提高,可再生能源電解水生產“綠氫”的成本將逐漸降低,并形成足夠的市場競爭力,非并網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將是重要的技術方向之一。
任志博指出,當前氫能開發與利用被視為新一輪世界能源技術變革的重要方向,而“綠氫”是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但目前受困于高成本等因素制約,行業整體還處于早期啟蒙階段,未能實現大規模應用,他表示,“隨著風電、光伏開發利用規模的增大,度電成本預期保持降低趨勢,電解制氫的成本存在進一步下降的空間。”
“隨著產業規模擴大和電解槽國產化,電解制氫投資成本將會加速下降。”任志博表示,IEA預測到2030年堿性電解水制氫的投資成本將由目前的500-1400 USD/kW降低至400-850 USD/kW,降低幅度達到20%-40%,到2050年降低幅度達到50%-60%,同時PEM電解水制氫投資成本到2050年將會降低至與堿性電解水制氫接近。我國在堿性電解水制氫領域有技術優勢和制造成本優勢,相關項目將率先達到目標的成本區間。
談及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技術,任志博認為,非并網可再生能源電解制氫是重要的技術方向,他指出,將制氫系統直接接入風電場、光伏電站,能夠通過調節負荷消納可再生能源波動,實現非并網風電制氫,并實現更為穩定的電能輸出。制氫系統可實現在30%-105%負荷區間內消納波動性風電;同時,通過熱停車短時間保持待機狀態,為應對間歇性提供了潛在解決方案。
在任志博看來,非并網風電直接電解制氫模式下,制氫設備、控制系統、多環節耦合等方面的技術問題尚待探索解決,例如,動態運行對氫氣品質會產生一定影響;負荷波動影響制氫系統溫度和能耗。他表示,進一步提升電解槽部件性能,優化壓力、液位控制、拓寬制氫系統波動區間的關鍵,未來通過關鍵設備和材料開發、強化系統智能控制策略可以實現節能降耗。
據任志博介紹,2019年10月,華能清能院已在華能洮北風電場建立了50m3/h集成式堿性水電解制氫系統,為目前國內已投運的制氫功率最大的風電制氫示范項目,在升壓、入網前,利用波動、間歇性風電完成超過5個月可再生能源動態電解制氫示范。
任志博指出,華能集團將依據各地的產業特點,開展差異化的氫能項目開發,圍繞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設,將氫能技術與“風光煤電輸用”、“源網荷儲”一體化大型清潔能源項目有機結合,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氫能。未來華能集團還將利用“氫能+CCUS”等技術手段,在鋼鐵、水泥、煤化工等領域打造先進的低碳循環工業體系,加快能源消費領域電氣化進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