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雙碳的目標下,氫能產業的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據國家發改委網站2月10日報道,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最近發布了《關于完善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能耗雙重控制、非化石能源目標制度引領、新型電力系統頂層設計、氫能產供儲銷體系的建立已成為《意見》的關鍵詞。
“‘十四五’是氫能產業發展和應用推廣的重要窗口期。”北京特億陽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裁祁海珅表示,氫能產業鏈中的制氫、儲氫、運氫、加氫、氫燃料電池和氫能汽車等任何一個細分環節都可能形成數千億元規模的市場。
在氫能熱下,地方政府和企業也開始加快搶灘布局。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河北、山東、浙江、福建等省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相關方案或規劃,180多家上市公司宣布涉足氫產業鏈。許多企業直接觸及產業痛點,加快氫產業的發展。
綠氫的發展是業界的共識
據中國氫能聯盟預估,到2030年,中國氫氣需求將達到3500萬噸,占終端能源系統的5%;到2050年,氫能在終端能源體系中的占比將至少達到10%,氫氣需求量將接近6000萬噸,二氧化碳可減排約7億噸,產業鏈年產值約12萬億元。
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支持和資本驅動的環境下,市場規模萬億元的產業軌道已經加速形成。
“氫能產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氫能產業主要是區域性的小規模示范應用,也為大規模推廣創造了有利條件。”祁海珅認為,“十四五”是氫能產業發展和應用推廣的重要窗口期。
“在‘雙碳’的目標下,氫能將成為未來世界上重要的能源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綠氫應該大力發展,而不是藍氫和灰氫。”中國投資協會投資咨詢專業委員會綠創辦公室副主任郭海飛表示,目前制氫的主要方法有三種,即電解水制氫、化石燃料重整制氫和工業副產氫回收。
據郭海飛介紹,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將在化石燃料重整制氫過程中排放,因此被稱為灰氫;如果采用化石燃料制氫工藝,增加碳捕捉和封存技術(CCCS),獲得的氫氣稱為藍氫;通過電解水獲得的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氫氣被稱為綠氫。“只有綠氫才能實現真正的零碳排放,綠氫是未來氫能產業發展的最終方向。”
“邁向碳中和可分為四個階段,四個階段相互交叉或共同進行。”隆基股份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先是通過體制機制的靈活性調整和需求側響應,形成新能源的大規模消納;二是大力發展抽水蓄能,為化學儲能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發展空間;然后通過應用化學儲能的大規模應用,真正形成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最后,通過引入氫能進行深度脫碳。
“要發展氫能,首先要明確定位,沒有碳減排,氫能的發展毫無價值。”該負責人表示,綠氫的發展是共識。要實現碳減排,必須衡量氫氣制備和碳足跡等環節。
產業痛點蘊含重大機遇
基于此考慮,隆基股份早在2018年就開始對氫能產業鏈進行戰略研究,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合作開發電解水制氫裝備技術,并于2021年3月31日正式成立隆基氫能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10月16日,隆基氫能第一臺堿性水電解槽下線,單臺電解槽的氫氣制備能力達到1000nm3/h以上水平。“這將帶動制氫廠的集約性和規模化發展,為重塑能源格局奠定技術基礎和成本基礎。”上述相關負責人表示。
“目前,氫能產業面臨著上游生產、中游儲運和下游應用的挑戰,氫能產業發展的障礙主要來自成本。”郭海飛表示,如何降低氫氣生產、儲運成本是未來氫能產業發展的難點之一。
“探索建立氫能產供儲銷體系”也是《意見》的關鍵詞之一。
記者了解到,寶光股份針對氫能儲運的痛點,并將其作為公司的主要發力點之一。加快“氫能+儲能”布局的寶光股份于2021年7月成立寶光聯悅氫能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寶光聯悅),“目前,公司已積極與地方政府就氫能領域的發展進行溝通,努力快速推進氫能示范項目的實施。”寶光聯悅總經理孫偉表示。
據祁海珅介紹,氫氣主要以高壓氣態、低溫液態等方式儲運。這種危險化學品的屬性也制約了制氫-加氫一體化的發展,這是目前氫能產業發展的客觀不足,但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良好機遇。
“氫的儲運高度依賴于政策支持、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這是產業發展的難點。”孫偉表示,目前我國高壓氣態儲運氫技術相對成熟,但大規模、長途儲運技術的商業化仍需要解決成本與技術的平衡,整體技術仍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
“在儲運方面,氫氣儲運將按照‘壓力越來越高’、‘體積越來越大’、‘液氫儲運普及’的技術發展方向,逐步提高儲運能力。”孫偉表示,從儲氫成本來看,高壓氣態儲氫仍是目前的最佳選擇,短中期高壓氣態儲氫仍是主流。從長遠來看,在技術突破和產能擴大后,低溫液化儲氫技術有望成為儲氫的主流手段。
往期精選回顧:
兩部門: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基本制度和政策體系
現代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福田汽車位居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