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組織召開系列座談會,聚焦氫能制備、儲運、加注、終端利用全產業鏈。分析判斷行業發展形勢,深入探討氫能產業布局合理、多元化示范應用有序推進、清潔低碳供應體系建設、制定完善行業基礎標準等事宜。
“關鍵性的二次能源”
中信建投認為,在凈零排放情景下,能源結構將不可避免地面臨“可再生能源供應和消費直接/間接電氣化”的調整。氫能有望成為這一過程中的關鍵二次能源。
到2050年,氫氣的年規模將從目前的約2500萬噸增加到近1億噸。如果能源強度的降低有限,氫的規模可能會更大。
氫能應用廣泛
在燃料領域,氫能能量密度高,是大規模交通場景減排的經濟選擇。從整車生產到使用的整個上下游生命周期來看,氫能(綠氫)電池電動汽車每公里僅排放60-70克二氧化碳,是排放最低的汽車解決方案。
在電力方面,氫能作為多功能載體,可以實現可再生能源系統的融合,不僅可以用于清潔發電,還可以平衡電力需求與可再生能源的波動。在可再生能源容量不足或需求高峰時期,氫成為清潔能源的來源,并在發電中發揮脫碳作用。
在供暖方面,氫氣可以與天然氣混合,是未來能與天然氣競爭的少數低碳能源解決方案之一。通過與天然氣混合(<20%),在燃氣輪機或基于燃料電池的熱電聯產(CHP)技術的幫助下,它提供靈活和連續的熱能和電力,有望取代化石燃料熱電聯產。低比例的氫氣可以安全地混合到現有的天然氣網絡中,而無需進行重大的基礎設施或設備調整。
在原料領域,氫作為工業原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為了更好地實現減排目標,綠色氫的經濟高效利用成為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氫能理事會預測,到2030年,以氫為原料的使用量將增加到7500萬噸,到2050年將增加到1.4億噸,將回收3.6億噸二氧化碳轉化為2.6億噸產品。
2025年國產氫動力汽車有望突破10萬輛
目前,全國多個省份都提出了氫能產業的發展目標。其中,北京、廣東、上海、山東等省市紛紛出臺與氫能相關的具體政策或規劃,明確氫能產業發展目標。
國聯證券各省提出的燃料電池汽車銷售計劃和目標發現,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國內年銷量總量將超過10萬輛,加氫站數量將超過100個。屆時,整體氫燃料電池汽車將達到10萬輛。行業將逐步從補貼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在具體的應用路徑上,目前的規劃是優先發展商用車,以純電實現差異化場景布局。
2020年10月,工信部、汽車工程學會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路線圖明確了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應用路徑,提出燃料電池汽車應進入乘用車和城市物流車領域,重點在可再生能源和工業副產氫產氫豐富的地區推廣中大型乘用車和物流車,逐步向大容量、長距離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更廣泛的應用。
國聯證券表示,在技術特性上,氫燃料電池汽車也更適合向重卡方向優先突破。2030年氫燃料電池重卡全生命周期成本可與柴油重卡平價。
現階段,由于部分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且規模較小,加之上游氫能供應不足、規模不足,整車采購成本和能源使用成本氫燃料電池汽車占比高,經濟優勢尚未顯現。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在購買和使用氫燃料電池汽車時,其全生命周期成本(TCO,Total Cost of Ownership)與競品的成本平衡點,是成為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各細分領域市場滲透率提升的重要轉折點。
國聯證券預計,2020-2025年將是發展的初級階段,氫能汽車市場將主要受政策驅動,方向將重點發展中重卡。到2025年,氫燃料商用車年銷量有望達到1萬輛,市場空間處于百億規模。
2025-2030年,隨著基礎設施普及、技術創新和成本降低,行業將進入加速發展期。 到2030年,年銷售規模有望達到10萬輛的水平,市場空間有望達到近千億。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