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企業升級戰略,并宣布正式布局氫能裝備領域,進軍質子交換膜(以下簡稱“PEM”)制氫及堿性(以下簡稱“ALK”)電解槽制氫雙線市場。重塑能源董事長兼總裁林琦在發布會上指出,過往8年,公司一直深耕能源需求側的氫能技術突破,當前認識到,氫能在能源供給側、需求側都將發揮不可替代的減碳作用,且該兩側的發展相輔相成。因此,圍繞“雙碳”戰略目標和行業發展需求,重塑能源更新了戰略目標和業務組合。
具體來看,重塑能源進行了組織架構的調整,面向可應用氫變電技術的市場,組建了電力系統事業部,負責燃料電池系統與電堆、膜電極、雙極板等核心部件的研發和生產制造;面向可應用電變氫技術市場,組建了氫能裝備事業部,負責PEM電解水制氫及零部件,ALK電級和制氫電源的研發和生產制造。
林琦強調:“我們的戰略目標是率先打通一個氫能商業化應用場景,構建技術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經營能力。”
重塑能源集中發布了自主開發的100Nm3/h的PEM純水電解制氫系統、250Nm3/h 兆瓦級PEM純水電解槽、PEM制氫膜電極、制氫電源和ALK電解槽先進電極系列產品,是行業內為數不多的布局PEM+ALK雙線氫能裝備企業之一。
林琦表示,目前ALK電解水制氫裝備在國內的供應鏈較為成熟,在單槽大功率、低成本方面具備一定優勢,但存在動態響應差、電耗偏高、體積重量大等痛點。PEM制氫裝備則具備電耗更低、動態響應更好的優勢,但目前還存在核心技術瓶頸待突破、制造體系不成熟、成本高等問題。
“因此,重塑能源同時布局PEM和ALK技術路線,既滿足當下市場需求,亦兼顧未來發展趨勢、建立可持續拓展能力。在PEM技術路線中,公司通過自主化的膜電極、電解槽制備技術和生產工藝,降低電解槽成本,提升產品性能和可靠性表現;同時,通過自主開發的控制系統,高效匹配可再生能源制氫應用場景。在ALK技術路線中,公司自主設計研發先進電極,致力于提升ALK電解槽的性能表現;自主設計研發制氫電源,幫助大型堿性電解水制氫設備解決電網友好性和可再生能源波動性問題。同時,公司也將持續關注未來具有可行性的AEM技術路線。”林琦進一步指出。
據工作人員介紹,重塑能源發布的100 Nm3/h的PEM純水電解制氫系統產氫效率為80%,具備5%-150%寬負荷調節范圍;250Nm3/h 兆瓦級PEM純水電解槽產品產氫效率為80%,電流密度最高可達3A/c㎡,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當前氫能產業已取得從0到1的突破,正加速邁入從1到10的階段。重塑能源首席運營官、電力系統事業部總經理胡哲介紹,依托不同氫氣資源和應用場景條件,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正加速從五大示范城市群向具備副產氫資源優勢、可再生能源富集、運輸場景集中的多個地區拓展。
胡哲表示:“隨著氫能行業的不斷發展,燃料電池汽車在一些特定場景率先具備了初步商業化應用的條件,但在探索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行業亟需解決的痛點。例如產品性能成本和真實市場需求的矛盾,既要低成本、又要低氫耗、還要高可靠。”
針對市場訴求,重塑能源將科學合理縮短產品開發周期,同時推動產品進一步降本提效。公司將在大單池設計、新型流場、PtCo催化劑、高溫短支鏈膜、高透氧離子聚合物等技術研發上持續發力,下一個平臺產品的降本目標是70%,該目標一旦達成,在低價氫市場領域,氫能重卡將真正實現脫離補貼的市場化。
為進一步降低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成本,重塑能源還發布了行業首單氫燃料電池汽車減排量碳交易。今年3月,重塑能源聯合上海環交所、中石化等單位共同開發了全球首個氫燃料電池汽車碳減排方法學,并獲得聯合國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審批通過。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使用相對較多的副產氫情境下,各車型的減排量在20至94噸/年不等。以49噸氫燃料電池重卡為例,在碳價20元/kg的情況下,每年碳交易補償在12000元至20000元。“未來碳價走高、燃料電池汽車成本下降是必然趨勢,因此碳交易補償會非常有吸引力,將大大加速氫能的商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