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氫作為氫能產業鏈最上游的一環,也是氫能領域必爭的“擂臺”。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2021年我國制氫產量約3300萬噸,同比增長32%。但我國主要由化石原料(煤制氫、天然氣重整等)和工業副產氫制氫,占比合計達到97%;電解水制氫僅占比3%,制氫規模小。
隨著我國氫能產業迎來加速發展,綠氫在降碳中發揮的作用備受關注。中國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氫達到年產10-20萬噸的目標。
與此同時,海內外近年來已有多個大規模綠氫項目開建,蘇州希倍優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希倍優氫能”)總經理李留罐認為,未來綠氫大規模制取必是大勢所趨。
目前,電解水制氫技術主要有堿性電解水、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水和固體氧化物電解水三類。
三大技術各有利弊
堿性電解水制氫是現階段我國發展最成熟的電解制氫技術,在成本、壽命、精確性和可靠性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勢,但在與可再生能源耦合、實現波動功率輸入的高效穩定運行方面較弱。
PEM制氫體積小,響應速度快且更加環保,但成本相對較高,其關鍵零部件和貴金屬應用存在短板。
固體氧化物制氫適合核電廠等特定場合下應用,包括鋼廠余熱制氫,有效利用蒸汽進一步提高制氫經濟性,因此也是一種非常節能的制氫方式,但需要解決壽命問題。
當前,電解水制氫目前受到多家可再生能源企業、跨國能源巨頭的高度重視與持續投入。
“新生代”實力不容小覷
作為“新生代”的希倍優氫能,雖然成立時間雖短,但卻從未讓人失望。
在核心設備電解槽方面,希倍優氫能采用壓濾式結構,又稱復極式或雙極式機構,電解槽有多個單元小室規律的疊壓成電解槽的槽體。電解小室主要由雙極板,隔膜,陰陽極以及密封墊片組成。這種電解槽具有體積小、操作簡單等優點,電解槽結構采用新型一體化雙極板制作,由希倍優氫能自主設計、生產、組裝,工作壓力可以達1.6MPa。這種結構的電極表面的電位-電流分布更均勻,電子導體的歐姆損耗更小,同等電流下,直流能耗更低,更易維護。
希倍優氫能通過辛苦耕耘,在2022年推出了P、C、D三大制氫系統產品系列,并在2022年8月,成功下線大規模1400標方制氫系統。
在這場風口浪尖的氫能革命中,希望希倍優氫能將繼續提升“硬”實力,為電解水制“綠氫”提供更多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