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氫能)的問題不是制氫的問題。”在“第四屆雁棲湖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彭蘇萍表示,現在中國的氫,包括“綠氫”即電解氫,以及“灰氫”即煤制氫和工業副產品的氫,這些氫的產能超過7000萬噸,大多數是作為化工原料用在化工上;但真正用到我們車輛和能源方面的氫,1%都沒有。“要推動中國氫能源的發展,還要關注將能源轉化為電的裝置——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與提升。”
彭蘇萍指出,在氫的生產方面,目前我國與國際水平相當,但氫能產業裝備制造等方面相對滯后,有關核心裝備依賴于國外進口,低碳制氫技術水平和市場化應用均與國外有一定差距。短期內,應加快突破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集成技術,大力推動氫能產業的高速發展。
支持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的發展
“目前,眾所周知的燃料電池多為質子膜型燃料電池,工作溫度低,一般為90Co左右,需要的氫純度高,要5個9,一般化石燃料制取的氫和工業副產氫純度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因此高價格已成為影響氫能推廣的因素之一。”彭蘇萍表示,如果將燃料電池工作的溫度提高到130Co,對氫氣純度的要求就可降低到一個9左右,生產氫的成本就能大幅度降低。
彭蘇平進一步指出,從商業應用的角度來看,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和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是當前燃料電池的主要技術路線。如果采用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因為工作溫度在700Co,對氫氣的純度要求更低,而且還可使用液化氣、天然氣等碳基燃料,不但燃料成本和傳統能源相似,而且能量轉化率高,在大型集中供電、分布式發電、熱電聯供乃至交通領域都有廣泛應用。因此,今后要加大力量開展對燃料電池技術的研究,從另一個方面推動氫能源在我國的發展。
氫燃料電池以氫氣為燃料,燃料中的化學能通過電化學反應直接轉化為電能。去年中國燃料電池系統累計裝機量173MW,同比增長119%,累計值創歷年新高。彭蘇萍強調,燃料電池發電這個環節技術上還需努力突破。“如果目前還不能利用的工業副產品的氫能也能‘被吃掉’,這一步突破了,中國的能源就真正上了一個臺階。”
在彭蘇萍看來,固體氧化物電解池可以電解制合成氣,如甲烷、甲醇等,實現大規模可再生能源電力轉化、長周期存儲的同時,還能夠轉化利用二氧化碳,為交通及化工領域提供綠氫和甲烷、甲醇、氨氣等。目前,該技術在部分發達國家已實現商業化應用。“近來年,我國相繼出臺相關重大部署,立足自主開發,培養了較好的科研團隊,但相關技術研發周期較長,需要靜下心來研究攻關。”
“雖然行業面臨著氫源、成本等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燃料電池相關技術發展迅速,產業界正在積極努力解決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和痛點。未來10-20年將是中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時期。需要密切聯系我國能源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規劃戰略、政策、技術、資本、國際合作等方面,通過改革創新解決發展問題,助力實現氫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談到下一步發展,彭蘇萍建議短期內重點突破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集成技術,完善我國可再生能源制氫生產技術鏈,建立綠氫生產試點示范項目,促進可再生能源制氫生產技術和產業的發展。
氫能在能源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它依然存在成本、儲存等諸多問題
今年發布的首份氫能源國家戰略,首次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確定可再生能源制氫是主要發展方向。彭蘇萍表示,氫能的發展是我國一個非常好的融合劑。氫能本身是能源,又是儲能的介質,它有三個屬性:一個是原料的屬性;第二個是能源的屬性;第三個是儲能。在2015年以前,把氫能作為孤立能源看的時候,氫能的發展受到了一些困擾,主要在于氫能變成了一個貴族能源,成本很高。但目前中國能源里面最大的一個成就就是做煤化工,現在是世界第一,煤企產能相對過剩的時候,反過來就制氫去了,制氫的成本就下降了。
從儲能屬性看,彭蘇萍表示,儲能現在認為比較可靠的還是抽水蓄能,但是氣候有差異性,地方是否有水,東西部資源稟賦等矛盾都在一起。后來發現氫可以作為調節,今年已經變成“氫能作為中國能源重要的組成部分”。煤、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可以提高能源效率、降碳,還可以作為風光發電的調峰工具。
彭蘇萍指出,綠色甲醇和綠氨是氫的2.0發展的一種模式。因為它們解決了運輸的問題,解決了安全儲存的問題。比如氨水的運輸和分離等技術都是很簡單的。中國的肥料、農用化肥產業很發達,對氨的屬性是比較了解的,做甲醇我國也有比較優勢,現在正在加快這方面的探索發展。
以商用車為突破口,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迅速。關于目前儲氫運輸的兩種主流路線(加氫站和儲氫瓶),彭蘇萍分析指出,汽車加氫的問題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按200公里的運輸距離進行核算,目前可以把一公斤的氫成本降到10元以下。但是運輸和加注氫的成本30元,很難降下來。因此,目前中國氫能只能用于商務車,做公交車、重卡都是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