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4日下午,江蘇興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參加了2022年烏海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儀式。烏海市委書記唐毅、市委副書記、政府市長楊進等有關領導及有關單位負責人出席了簽約儀式。在簽約儀式上,江蘇興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水電二局股份有限公司與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簽署了“興邦氫電產業鏈烏海市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建設氫能一體化產業鏈。此外,為了幫助氫燃料電池車輛的商業普及,江蘇興邦特別邀請央企金融機構——航天科工金融租賃有限公司共同與烏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簽署金融租賃服務戰略合作協議,為項目提供專業的金融支持。
該項目的實施正值北京冬奧會,以氫氣持續燃燒的主火炬預示著氫能發展的無限未來。此次活動深遠意味著江蘇興邦將充分發揮氫能技術創新龍頭企業的主導作用,依托廣東水電二局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園區建設優勢,以及航天金租專業金融服務,更好地幫助烏海抓住能源革命國家重大戰略機遇,通過氫能產業鏈,構建氫燃料電池產品研發、制造、銷售、使用、維護生命周期服務生態系統。
本次戰略合作,江蘇興邦將與廣東水電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在烏海設立“一個國際院士未來零碳氫能科創中心”,建設“風光綠氫制儲運加產業園和氫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其核心部件產業園兩個碳中和氫電產業園”,打造“上游風光發電、綠氫制儲運加,中游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其核心部件研發制造、下游綠氫及其燃料電池在交通運輸、建筑、公共設施等領域的應用三大產業集群”,是烏海最完整的產業鏈和最大的投資氫能產業鏈項目。燃料電池商業應用板塊更有航天金租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帶動資本加快產業發展,“護送”燃料電池應用的商業化普及。借助烏海風光氫源優勢,結合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先進的產業經驗和裝備生產技術,吸收和轉化歐美海外技術,與國內外資源共同提升甚至超越國際先進水平。
強強聯合必將更好地幫助烏海實現建設風光氫儲用一體的新能源產業基地愿景,全面推進烏海產業迭代升級和新舊動能轉型,實現能源革命氫轉型,成為中國氫經濟示范基地,形成南有佛山、北烏海的新氫能基準示范城市模式,優先生態、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
附件參考:
江蘇興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介
江蘇興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落戶江蘇省鹽城市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一家以研發、生產、銷售氫燃料公交巴士、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總成及電堆、模組檢測設備、電堆及其材料為主營業務的最早氫能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擁有世界一流的國際研發團隊。自成立以來,開發的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和氫燃料核心部件產品,已與國際最先進技術處于同一水準,產品完全將替代進口,自主研發的產品可用于車輛、船舶、儲能、軍用、民用、商用等各種場景,大大提高了氫燃料電池我國的示范推廣進程。2019年11月,聯合國UNDP-GEF FCV項目鹽城示范城市氫燃料電池公交車上線正式啟動,首批10輛12米氫燃料電池公交大巴投入運行,目前已累計安全平穩運營超100萬公里。公司研發的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檢測設備已在國家級權威檢測機構應用。搭載120kw動力總成的49t燃料電池重卡已在江蘇完成研發,并且首臺測試車輛已正式下線。
公司秉承誠信高效、務實創新的經營理念;品質至上、客戶滿意的服務理念;以人為本、自強不息的人文理念;與大自然共存、綠色環保的發展理念。立志成為我國氫燃料動力領域的領軍企業和國際氫燃料動力領域的一流企業。
廣東水電二局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廣東水電二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粵水電”)成立于2001年,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廣東省國資委監管的廣東省水電集團有限公司直接控股、廣東省建筑工程集團有限公司間接控股。2006年8月,粵水電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20年底,公司總資產294.92億元。主營業務包括水利、市政、軌道交通、公路、機電安裝等工程建設和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投資建設和裝備制造,擁有核心技術6大項、省部級工法55項、獲發明專利授權5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88項,承建了廣東省絕大多數重點大型水利項目主體工程,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國家優質工程金質獎”等榮譽。
航天科工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簡介
航天科工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簡稱“航天金租”)是由航天科工系統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航天科工財務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漢口銀行、湖北省農業機械總公司、湖北省宏泰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等6家央企、地方國企、金融機構共同出資設立,首期注冊資本30億元人民幣,總部位于武漢市。航天金租堅持黨和國家戰略導向、監管導向、市場導向,堅守本源,秉持“安全第一、穩健經營;產融結合、以融促產;創新發展、追求卓越”的經營理念,踐行并發揮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高技術、國際化、體系化全流程、多渠道、大數據”的五個獨特優勢,以“建設國內最具軍民協同特色的一流金融租賃公司”為愿景,以“服務實體經濟,助力產業強國”為使命,支持國家及地方建設,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推實體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