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最近,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發布《四川省“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
要加快成都氫能產業生態圈的建設,開展氫能技術攻關,促進制氫產業的發展。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穩定在85%以上,非化石能源總消耗量占42%左右。
促進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氫冶金等前沿技術的研究開發和示范。在全國范圍內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提升企業碳排放和碳資產管理能力。
以科技為先導支持。構建應對氣候變化的高端創新平臺,構建天府永興實驗室、碳中和技術創新中心。加強氣候變化應對基礎研究,推進氣候變化的事實、驅動機制、關鍵反饋過程等領域攻關。加速發展太陽能發電、風能發電、新一代核能、一體化燃料電池、智能電網、綠色氫能、新型儲能、鋰離子電池、釩電池、頁巖氣開發、煤炭清潔高效開采等應用、先進技術研發、推進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中低溫地熱發電、淺層地溫能高效利用等技術的集成創新。大力推進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應對氣候變化,提高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制定低碳技術選擇、示范和推廣機制,推動低碳技術產業化發展。
四川省氫能規劃布局——
2020年9月,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發布了《四川省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下稱《發展規劃》)。
該計劃提出,到2025年,燃料電池汽車達到6000輛,加氫站60座;建設5個氫能分布式能源站和備用電源項目,2個氫儲能電站。至2025年,逐步完善和強化氫能產業鏈,培育國內領先企業25個,涵蓋制氫、儲運氫、加氫、氫能利用等領域。這些企業中有2個核心原料、7個制氫企業、6個儲運和加氫企業、10個燃料電池和整車制造企業。
四川在氫能和燃料電池的汽車應用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示范工作,效果顯著。2018年2月,成都市開通了西部第一條燃料電池公交示范線,并為其配套建設了西部第一座加氫站。到2020年8月,已累計投入燃料電池車輛220輛,安全行駛350萬公里,配套建設5個加氫站,總加氫量超15萬公斤,示范規模第一。
同時,《發展計劃》還提出了四川省三個重大技術突破項目:燃料電池技術突破工程、儲運氫技術突破工程和制氫技術突破工程。
6月份,在西部高原地區首個標準固定加氫站—西昌市月城加氫站正式開業,這座加氫站是四川第一個標準化固定加氫站,加氫能力為每天500公斤,最大可滿足50輛氫燃料電池巴士或100輛物流車的每天加氫需要。
八月,東方電氣集團投資15億元的東方氫能產業園落戶成都市郫都區,目前已有6家企業入駐。本項目擬投資15億元,占地87畝,建設西部氫能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含站內制氫加氫站),引進四川省燃料電池重點實驗室,積極引進行業上下游企業,建立以燃料電池為核心的原材料和核心部件的集群。簽訂引進國內外合作項目16個,協議金額約8億元。
9月,四川石油天府機場服務區北站加氫設備招標采購結果公布。投標文件顯示,四川采購的1臺加氫設備,第一中標者是厚普股份,中標價格是776萬元/套,其次是正星科技,中標717萬元/套。
在此之前,科技部發布聲明,四川省圍繞氫能源汽車產業鏈部署重大科技專項,取得了重要進展。燃料電池核心部件膜電極和電堆等關鍵技術17項,并向6項申請或授權發明專利。研制了國內第一套面向高原的燃料電池發動機系統等創新產品7個。低進口系列燃料電池城市客車大批量生產,實現銷售額1.7億元以上。
四川省正在加快步伐,在創建一個國內國際著名的氫能產業基地、特色示范應用區和氫能輸出基地上全面發力。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