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日,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市氫能產業鏈鏈長杜海洋前往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武漢市鐵龍通勤汽車服務有限公司、武漢海億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調研。
這三家企業都是氫能產業鏈的代表性企業,涉及整車研發制造、氫能汽車運營、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等領域,并早已布局氫能產業,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調研組一行深入產品展廳、實驗室、中試車間、加氫站,詳細了解了技術攻關、市場布局、示范應用等情況。
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是武漢市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共同建立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戰略產業培育平臺,其產業鏈企業格羅夫氫能汽車關鍵技術專利公開量全球排名前十,氫能重卡、城市物流車已實現小批量交付。中極氫創獲批省級氫能制造業創新中心、氫能動力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
鐵龍公司固定式加氫站于2020年試運行,擁有84臺氫燃料電動車,累計運營超過100萬公里,載客約300萬人次。武漢已建成9座加氫站,累計推廣應用489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在調研現場,一輛氫燃料大巴從開始加氫至加滿,僅用時4分鐘。
海億新能成立于2017年,專注于氫燃料電池系統、核心電控技術及氫能高效利用的自主研發,其核心產品包括多種功率等級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發電系統、燃料電池系統控制器FCU等,產品技術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今年上半年,該企業氫燃料電池生產線正式投產。
杜海洋對調研企業的進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回應了提出的問題。他強調要堅持以用為導向的創新平臺建設,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集聚更多上下游企業落戶,持續擴大產業規模,帶動產業鏈競爭力整體提升,實現包括氫能在內的未來產業新突破。
目前,武漢已具備了氫氣制儲運、燃料電池膜電極、質子交換膜等核心零部件和整車制造等全產業鏈資源。武漢以燃料電池汽車為牽引,大力發展氫能、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有序發展氫源供給設備,帶動氫能產業成鏈發展、集群發展,致力于建設成為中國氫能樞紐城市。
東湖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馮立和武漢市經信局副局長李林清也參加了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