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氫,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得到的氫氣,因為燃燒的時候只產生水,從根源上達到二氧化碳零排放,被認為是清潔能源重要的組成部分。最近多地出臺相關政策加快氫能應用落地,我國綠氫產業發展現狀如何?未來發展空間有多大?
新疆庫車綠氫示范項目將全部采用光伏和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制氫規模達每年2萬噸,是當前全世界在建的最大綠氫項目,仍在緊張施工之中,在施工現場,整個光伏項目占地面積達9500多畝,相當于900多個足球場的大小。據了解,每一塊光伏板,每產生58度綠電,就可以生產出1公斤的氫氣。
在制氫的過程中,綠色電能被輸送到制氫車間,通過堿性水電解方式獲得氫氣,所產氫氣將全部由管道輸送至項目附近的塔河煉化公司用于煉油裝置生產,代替原有的天然氣制氫,每年二氧化碳減排量大約有50萬噸左右。
中國石化塔河煉化公司副總經理曹杰提到,就地加工、就地利用,新疆光伏資源特別豐富,所以在這里探索氫的新能源方案非常適合。光伏電解水制氫成本大概是每公斤18元。
據悉,以中國石化為例子,為了實現煉化過程的碳減排,能夠用綠氫替代的氫氣量是210萬噸,占當前用氫總規模的48%左右,假如按照目前氫氣20元每公斤的市場價格計算,市場規模超過420億元。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凌逸群表示:我們預計將來整個石化行業通過綠電變綠氫,由綠氫代替,未來的產業規模至少是千億級。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3部門聯合印發《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為工業領域推進碳達峰確定了時間表和工業綠色低碳轉型的路徑。同時,越來越多的地區、企業正在加快部署,一邊大力開展節能降碳,提升重點行業能源利用效率;一邊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從而做好工業綠色低碳“加減法”,擦亮工業綠色發展的主色調。
假如綠氫能夠大規模應用,成本是最先要解決的問題。相關記者了解到,目前最主流的制氫方式為綠電制綠氫,電解水制氫,其中電費的成本占近70%左右,1公斤氫氣的熱量相當于4升汽油,當前我國制綠氫的成本在每公斤20元左右,成本有望隨著新能源發電和電解水技術的迭代更新,大幅度降低。新能源發電成本的下降助力于未來綠氫的應用。同時還能將西部地區富余的新能源制成氫氣以后,通過現有的天然氣管道送到中東部地區。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總工程師戴劍鋒表示:綠色的可再生能源,將成為氫制備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次能源,另一方面,電解水制氫將成為電力系統最大的負荷,它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會超過20%。
必須要堅持政策和市場“雙輪驅動”,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健全以碳減排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同時要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激發企業低碳轉型發展的內生動力,才能促進工業綠色低碳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