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的居民驚喜地發現,當地的公共汽車系統已經升級——嶄新大氣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已經取代了過去的燃油汽車。該市運營了5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
烏海煤炭資源豐富,素以“烏金之海”著稱。烏海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不斷延長資源鏈條,培育煤基產業,逐步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煤焦化工基地和氯堿化工基地。煤焦化工和氯堿化工兩大產業均副產氫氣,每年產生約80億立方米的副產氫氣,占內蒙古自治區的75%。氫能產業發展條件優越,前景廣闊。
國內首條液氫生產線由烏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組建,不僅填補了國內民用液氫的空白,也為當地液氫的商業化應用開辟了發展空間。“公司是以生產PVC為主的氯堿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20%的氫氣一度被當成廢氣排放掉了。”內蒙古烏海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紅飛表示,利用生產PVC產生的熱裂合成氣制氫,與其他制氫方式相比,具有純度高、成本低的特點。為有效提高能源的全效利用,公司依托現有的氯堿化工循環經濟基礎,規劃建設了年產5萬噸氫能源項目,配套建成400標準立方米的電解水制氫站。采用管道輸送的方式將氫氣直接送往加氫站,為氫燃料轎車、大巴車及工業車輛提供氫氣動力。
同時,內蒙古賽思普科技有限公司年產30萬噸“氫基熔融還原法”高純鑄造生鐵項目,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中試,標志著世界首創的氫基熔融還原冶煉技術開始在烏海走出實驗室。與傳統的高爐煉鐵工藝不同,氫基新工藝正在推廣傳統“碳冶金”向新型“氫冶金”同時,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高溫可燃氣體可二次利用發電。“除滿足企業自身用電外,每小時還可向電網送電4萬千瓦時。”內蒙古賽思普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開發處主任卜二軍介紹,氫基熔融還原法冶煉項目是一種氫氣作為還原氣體的煉鐵技術。每年可使用10000噸氫氣,減少110000噸二氧化碳排放。
近三年來,烏海市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制定了《關于加快氫能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烏海市加氫站管理辦法》等多項配套政策。在制氫方面,2019年建成投產國內首座日產600公斤、年加注量可達108噸的民用液氫工廠。源通煤化集團等三家企業的焦爐煤氣制氫項目正在積極推進前期工作。在儲氫方面,東源科技集團自主開發了加氫槍,并完成了加氫壓縮機樣機的制造。在加氫方面,建成投產自治區第一座加氫站。在用氫方面,氫燃料電池公交車、氫基熔融還原高純生鐵生產先行先試。在氫能裝備制造方面,海易通集團建成了年產2000臺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組裝線。
“雖然擁有較強的工業副產氫氣優勢,但目前發展副產氫氣提純、增加副產氫氣回收量、提高氫能源利用率的企業不多,可提供燃料電池汽車車用氫氣較少,氫源還不足以支撐目前和未來氫燃料電池汽車增長需求。”烏海能源局相關責任同志表示,烏海氫能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整個產業鏈基礎薄弱,科技創新投入不足,氫能產業在立項、審批、實施、運營、監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空白或機制障礙。未來,烏海市將根據當地情況加強薄弱環節,鍛造長板,發展焦爐煤氣、氯堿化工等工業副產氫提純,進一步保證氫氣來源,促進風電、光伏、氫能、氨能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