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時節,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云頂場館群,工人們正在進行防風設施的基礎建設。這里的建筑和生活用電全部采用綠色電力,由張家口市的可再生能源轉化而來。
2015年7月,張家口市獲批設立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六年來,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建設實現了由無到有、從有到大、由大向強的轉變。
截至2021年8月,張家口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已達2158萬千瓦,成為全國最大的非水可再生能源城市。榮獲13項國內外“第一”,建設成果被列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的《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無限“風光”“綠電”生金
“風的故鄉,光的海洋”。張家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華北地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十月的張家口壩上草原,秋風拂過白云,高大的風車點綴其間,風葉緩緩轉動,一般風速超過每秒3米,這些風力發電機可以將風能轉化為電能。
截至2021年8月,張家口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已達2158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占比最高,居全國首位,其次是光伏裝機。可再生能源消費占最終能源消費總量的30%。
6年前,國務院批準設立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張家口由此成為唯一的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也肩負著推進國家能源革命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創新突破的重大使命。
如今,來自張家口的清潔能源不僅造福了當地人民,還輸送到北京和雄安新區,點亮首都和未來城市。
由于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隨機性和波動性,新能源大規模并網消納已成為世界性難題,張家口的綠色電力如何輸出到北京和雄安新區?
問題的解決,有賴于重大項目的建設和體制機制的創新。
2020年6月,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正式投運,該項目創造了12項世界第一,為解決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中的世界級難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項目輸電線路全長662.665公里,每年可從張家口向北京輸送140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相當于北京全年用電量的十分之一,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增加1280萬噸。
依托張北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和北京冬奧會跨區域綠色電力交易機制,張家口的“綠色電力”不斷向北京和張家口冬奧會場館輸送,可實現100%使用奧運歷史上第一次在所有場館使用綠色電力。
同年8月,張北-雄安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正式投運。張家口每年向雄安新區輸送清潔能源超過70億千瓦時。
該項目不僅服務于雄安新區,據國網冀北電力相關負責人介紹,張北-雄安特高壓工程是張家口建立可再生能源智能輸電通道的重大突破,利用特高壓電網,張家口市可以向京津冀和華中負荷中心,包括雄安新區輸送清潔能源。
六年來,張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區開展了大量探索性、引領性和示范性工作,扎實推進“三大創新、四大工程、五大功能區”。該項目的建設為國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應用提供了大量可推廣和復制的經驗。
綠色電力市場交易開創先河——張家口市創新建立了“政府+電網+發電企業+用戶側”四方協作機制,得到了國務院辦公廳的通報表彰。自2017年10月啟動可再生能源電力市場化交易以來,已累計交易37次、交易電量19.95億千瓦時。
商業模式探索助力脫貧攻堅——張家口市與國家電網節能公司聯合成立國泰綠能新能源開發公司,開展光伏扶貧等多領域合作,全市累計建成光伏扶貧電站135.9萬千瓦,規模居全國首位,帶動14.25萬貧困人口脫貧。
多元化應用全面開花——全市清潔供暖工程加快推進,完成電供暖面積1457萬平方米。可再生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集群深入發展,入駐企業23家,主營業務收入突破75億元。大數據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依托綠色供電,全市簽約大數據項目22個,建成投運張北云聯、阿里廟灘、懷來秦淮等數據中心,每年可消耗綠色電力約34億千瓦時。
“氫”舞飛揚實現零碳排放
“氫能驅動未來。”在張家口市主城區,氫燃料公交車穿梭運行,車身上的氫能標語引人注目。
公交車司機李寶生已經開車30多年了。他開過柴油、汽油和電動汽車,現在開氫燃料公交車。李寶生說:“即使是零下20攝氏度的冬天,這種車也很容易啟動,滿員跑起來也不費力。”
“吃”的是氫,“放”的是水。氫燃料公交車的優點是無污染。截至目前,張家口市已投運氫燃料公交車304輛,在全省率先進入氫能源公交車時代,成為全國氫燃料公交車保有量領先的城市之一。北京冬奧會期間,500多輛氫燃料公交車將在張家口賽區投入運營。
作為全國唯一的可再生能源示范區,張家口市近年來加快推進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產業協同創新發展,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
可再生能源已成為張家口發展氫能產業的獨特優勢。
據張家口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氫氣主要來自三個來源:煤制氫、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氫是唯一的零碳綠色制氫方式,也是國家產業政策的重點支持方向。
張家口市抓住機遇,制定并建立了促進氫能產業發展的“1+N”政策體系,印發了《氫能張家口建設規劃(2019—2035年)》、《張家口市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十條措施》《氫能產業安全監督和管理辦法》等,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的政策支持。
張家口市不僅在公共交通領域推廣氫燃料,還加快發展氫能產業全鏈條,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
8月17日,河北省首個商用固定加氫站——張家口市緯三路加氫站投入運營,可滿足15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燃料供應。緯三路加氫站是張家口交投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與億華通動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合資企業。
“張家口氫能產業的快速發展完全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億華通常務副總經理王勛表示,億華通作為張家口最早參與氫能產業的企業之一,見證了張家口氫能產業的進步。張家口的氫能產業發展步伐也較快。
目前,國內首條半自動化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量產線億華通一期已投產,二期年產1萬臺燃料電池發動機項目有望今年年底建成投產。
近日,張家口海珀爾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制氫領域取得了技術突破。在制氫過程中,該公司通過實驗將排空的電解水副產氧轉化為液態工業氧循環利用,全程無碳排放,收獲副產“綠氧”。
氫能產業逐漸成為張家口市綠色發展的新名片。
燃料電池生產方面,億華通二期項目及氫能科技年產4000套空冷氫燃料電池堆生產線預計年底建成投產。項目建成后,張家口市有望成為全國最大的氫燃料電池生產基地。
在氫能裝備和汽車制造方面,國內首個風電制氫應用項目——沽源風電制氫綜合利用示范項目等一批優秀項目建成投產,北汽福田歐輝氫動力客車生產項目,中國船舶718所儲氫設備制造生產線等項目建設完成。
“氫”舞飛揚,未來可期。目前,張家口市圍繞創建國家氫能產業示范城市,加快壩上地區氫能產業創新中心、氫能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造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氫能城市。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