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啟未來網獲悉,11月1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發布《吉林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
其中氫能方面指出:
氫能產業發展目標。按“一區、兩軸、四基地”布局氫能產業,實施“氫動吉林”六大工程,打造“中國北方氫谷”。實現產業從跟跑到并跑、從并跑到領跑的跨越,在全國形成差異化優勢,打造氫能產業發展新高地。
一區即全域國家級新能源與氫能產業融合示范區;
兩軸即“白城-長春-延邊”“哈爾濱-長春-大連”氫能走廊;
四基地即吉林西部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化供應基地、長春氫能裝備研發制造應用基地、吉林中西部多元化綠色氫基化工示范基地和延邊氫能貿易一體化示范基地。
到2025年,逐步構建氫能產業生態,產業布局初步成型,產業鏈逐步完善,產業規模快速增長。
(1)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達6-8萬噸/年。
(2)試點建設“綠色吉化”項目,建成改造綠色合成氨、綠色甲醇、綠色煉化產能達25-35萬噸/年。
(3)在“兩軸多點”按照用氫需求建設加氫站。
(4)試點示范氫燃料電池在熱電聯供、備用電源的應用,探索天然氣管網摻氫示范。
(5)引進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氫能裝備制造企業、燃料電池系統及電堆生產企業,形成產業集聚。
(6)到“十四五”末,氫能產業產值達百億級規模。
新能源轉化基地。推動西部地區新能源就地制氫、分級消納,發展調節性能強的制氫方式,實現新能源制氫規模化發展,打造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制氫綜合示范基地。探索發展可再生能源跨市輸電制氫模式,提升吉林西部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化供應基地資源牽引能力,實現全省范圍內氫能按需制取和應用示范。2025年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3-5萬噸/年,年消納電量25億千瓦時左右。配套發展合成氨等下游產業,鼓勵用氫企業和供氫企業簽訂中長期交易協議,2025年初步形成區域氫能供應能力。
打造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氫能備制造產業
搶占氫能裝備產業發展先機。統籌氫能產業布局,推動省內各地區氫能產業協同發展,形成優勢互補、差異化發展格局,構建集氫能裝備生產、研發、應用產業體系,打造氫能裝備產雙循環格局。利用區位與政策優勢,推動裝備企業落地,提升自主化水平;推動企業生產回流,提升研發和制造能力,形成核心競爭力,搶占發展制高點。
推動電解槽和氫能車輛裝備企業落地,初步構建氫能裝備產業鏈。持續推進國內行業領先的電解槽制造企業引入工作,夯實大容量、低成本制氫裝備生產基礎。針對適應新能源出力波動工況下制氫等發展需求,實現省內質子交換膜(PEM)電解槽自主化、規模化生產,補強PEM電解水制氫技術水平和設備生產能力。優化穩固燃料電池整車及系統產業基礎,布局燃料電池發動機、燃料電池電堆、氫能燃料內燃機3大技術平臺,形成規模化、自主化氫能動力及整車生產組裝能力。
加快形成先進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逐步推進配套能力建設。重點引入國際影響力大、產業鏈輻射廣的氫能相關優勢企業,充分發揮產業鏈集聚的虹吸效應,帶動氫能裝備產業集群擴大與發展。加強省內碳纖維優勢成果轉化,推動70兆帕碳纖維Ⅲ型及Ⅳ型高壓車載儲氫裝備研發制造。吸引雙極板、膜電極、質子交換膜、氫氣循環泵、空氣壓縮機等原材料及零部件企業融入成套裝備生產體系。引育高壓氣氫、液氫等儲運裝備企業,推進氫液化與儲運系列生產線建設,推動70兆帕Ⅲ型及Ⅳ型高壓車載儲氫技術裝備、30兆帕氣氫長管拖車的發展,打造高效便捷儲運體系。
專欄6氫能裝備——積極構建集氫能裝備生產、研發、應用的產業體系,創新合作模式、實現聯動發展,力爭在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車輛及零部件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動70兆帕Ⅲ型及Ⅳ型高壓車載儲氫技術裝備、30兆帕氣氫運輸長管拖車的發展,逐步覆蓋氫能裝備產業鏈重點環節。
延長“綠電園區”產業鏈條。鼓勵全產業鏈開發風光資源,產生產業鏈虹吸效應。發揮園區低電價優勢,引進數據中心、制氫、制氨等優質負荷,實現新能源電力就地轉化。
專欄7綠電產業園區建設——支持洮南“零碳”產業園建設,按照“風光儲氫”、“源網荷儲”一體化的思路,結合園區產業的用能需求,采用多元化儲能裝備和技術實現“零碳”示范,并逐步推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高技術用電大戶企業、新能源制氫企業等落戶園區,力爭各園區年用電增量達到20億千瓦時以上。
建設柔性電網。構建電力需求側響應管理平臺,建立健全基于價格激勵的負荷側響應機制,充分利用充電樁、智能電器、新能源制氫設備等負荷,通過電價引導,開展電力柔性負荷應用試驗示范,發揮電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納雙重作用,力爭到2025年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達到最大負荷的3%~5%。
積極推動新型儲能建設。開展多種新型儲能方式的技術路線與應用場景研究,因地制宜地應用儲電、儲熱、儲氫等多種形式儲能。
加快能源技術攻關。推進風電碳纖維葉片、質子交換膜制氫(PEM)、動力電池裝備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推動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和吉林大學等省內科研機構、知名高校、相關企業聯合組建長春綠氫技術創新中心。
建立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建設覆蓋風、光、儲、氫全產業鏈智慧大數據服務平臺,有效結合供應鏈、產業鏈上下游信息,加強成果轉化和協同發展,提高項目孵化的質量和效率。協同省內國家級質檢中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和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針對燃料電池、電解槽等系統裝備在線狀態監測故障診斷以及容錯控制技術、燃料電池對標測試等氫能檢測服務技術展開研究,逐步建立氫能檢測服務體系,推動開展全國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試點,構建具有業內一流水平的氫能與燃料電池產品檢測服務體系。
推進氫能開發利用工程
積極推進氫能利用項目試點,力爭在國內率先實現引領。提高氫能裝備國產化水平,推動氫能制備降本增效。不斷提高技術經濟性,適時推進規模化發展。
1.明確氫能產業發展路徑。以氫能在工業領域替代應用帶動規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氫。
以合成氨、甲醇、煉化作為氫能在工業領域的切入點,實現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就地消納。重點推進綠氫在合成氨產業應用,探索綠氫在甲醇、煉化產業示范應用。
以氫能在交通領域示范應用帶動氫能車輛普及與氫能基礎設施建設。以推廣氫能商用車、合理規劃建設基礎設施作為氫能在交通領域的切入點,發揮氫能車輛長途低溫重載的性能優勢,重點推廣氫能客車、氫能重卡、氫能貨車等車型,適度超前建設加氫站等基礎設施
。以氫能在能源領域示范應用帶動可再生能源制氫、氫儲能與氫儲運技術發展。以氫(氨)長時儲能作為氫能在能源領域的切入點,發揮氫能可實現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的優勢,探索燃機摻氫(氨)、燃煤機組摻氨減碳、天然氣管道摻氫示范。
以氫能裝備制造技術創新帶動全產業鏈自主化發展。以可再生能源制氫裝備和氫能車輛作為裝備制造的切入點,結合氫能產業的高技術需求,發揮我省技術創新優勢,推動電解槽、氫燃料電池、高壓氫氣儲罐等氫能裝備及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制造。
2.實施規模化清潔氫供應。構建清潔化氫源保障體系。圍繞氫能產業初期發展需要,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建設,提升耦合能力,形成區域供氫能力。研發各類型電解水制氫技術,迭代降本。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建設,提高氫源保障。
推進長春、白城、松原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項目建設,保障重點示范項目氫氣需求。鼓勵大型能源企業布局風光氫儲一體化示范項目,推動一批基地項目開工。支持用氫企業和供氫企業簽訂中長期交易協議,到2025年初步形成區域氫能供應能力。推進新型電解水制氫項目試點示范,提升耦合能力。
積極在白城、松原、長春等地推動質子交換膜(PEM)、陰離子膜、固體氧化物電解水耦合制氫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提高各類技術匹配集成水平,同步開展試點示范,提高制氫效率和強化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推動電解水制氫技術加快迭代和降本。
3.推動工業領域氫能應用。開展綠色氫基化工試點示范。把握吉林省工業轉型升級契機,將氫能規模化消納與工業領域深度脫碳緊密融合,探索氫能在工業領域的應用潛力,實現可再生能源制氫的規模化應用。探索下游產品應用與銷售,實現綠色循環發展。
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合成氨示范,初步打造綠色化工產業。有效結合松原、白城化工園區環境容量、資源承載度、產業基礎、社會經濟效益等情況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氫資源優勢,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深入探究氨下游產業鏈相關產品的應用,加強跨省跨區域需求挖掘。建設二氧化碳耦合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打造綠色循環示范標桿。
整合高濃度二氧化碳尾氣資源,結合園區規劃布局和相關企業工藝特點,支持發展風電及光伏制氫,耦合尾氣碳捕集工藝,建設二氧化碳耦合可再生能源制氫合成綠色甲醇、耦合綠色合成氨制尿素示范工程,打造“風光氫氨醇”綠色循環產業園。
4.推動氫燃料電池交通應用示范。重點發展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物流車、專用車、無人機、農用車等應用示范。推動特殊場景示范,積累相關經驗。構建吉林省氫、站、車為一體的氫能零碳交通體系,引領交通低碳化發展。
開展氫能公交、物流車、觀光車為主的道路交通應用。在長春、白城等地區主城區投放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在化工園區、氫能示范區投放氫燃料電池通勤車,開展初期推廣應用。依托重點物流企業,示范運行一批氫燃料電池廂式運輸車,試點示范氫燃料電池重卡。
在冰雪旅游等度假區、景區投放氫燃料電池旅游觀光車、環衛車等。推動氫燃料電池特殊場景應用示范,多元化示范場景。充分發揮氫燃料電池無人機續航優勢,優選農田、森林、山地等示范區域,開展氫燃料電池無人機在電網檢修、森林巡檢等方面的示范應用。推動氫燃料電池在農機等特種機械上的應用,提高應用經濟性。
試點探索氫燃料電池乘用車應用,擴大示范應用規模。發揮汽車龍頭企業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優勢,投放一批氫燃料電池乘用車作為固定線路的政府和企業公務用車。開展公眾試乘試駕,提升公眾接納程度,創造良好社會輿論環境。推動首輛搭載氫內燃機乘用車的下線運行,為后續商業化運營積累相關經驗。
5.推動能源領域氫能應用。大幅提升氫能源系統靈活性。結合區域可再生能源開發、電網氣網建設、傳統能源轉型、用戶需求轉變,拓展氫能用能場景模式,打造能源領域生產消費新體系。
試點示范氫電耦合,實現能源網絡高效協同;拓展氫能能源屬性應用,試點煤電與燃氣輪機項目摻氫、摻氨應用,擴大應用范圍。試點示范氫燃料電池供電供熱,提高靈活保障能力。
以化工園區為應用場景,推廣氫燃料電池在固定式發電方面的試點應用,實現氫電高效協同;依托白城北方云谷建設工程,推進氫燃料電池備用電源在數據中心、通信等領域示范應用,積極鼓勵本地企業在新建和改造通訊基站工程中,優先采購氫燃料電池作為通信基站備用電源。試點示范燃氫、燃氨輪機,探索煤摻氨燃燒,擴大氫燃料化應用。
強化省內新建燃氣輪機項目與氫能產業發展協同,在省內新建燃氣輪機具備摻氫、摻氨運行能力,并率先示范;探索省內煤電機組摻氨改造,與可再生能源制氫合成氨聯動,擴大氨本地消費市場;探索城鎮天然氣管網摻氫試驗示范。
6.實施加氫服務網絡提升。圍繞重點城市建設氫基礎設施。打造加氫網絡,實現重點區域加氫站覆蓋,滿足初期發展需要,為未來擴容預留空間。探索加氫基礎設施新技術路線,總結運營情況。圍繞重點城市打造加氫網絡,優化初期示范保障。
根據氫燃料電池車推廣進度,在白城、長春等地區優先建設示范加氫站,并具備彈性擴展能力。推動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白城可再生能源制氫加氫一體化示范等項目落地,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氫加氫一體站推廣模式。
探索新型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加氫站點。鼓勵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點改擴建加氫設施,提高基礎設施共享水平。依托吉林、白城化工園區,長春市政、物流園區應用場景,試點探索分布式風光制氫加氫一體站等技術路線,總結運營情況。
7.實施高效便捷氫能儲運。形成區域多元化儲運格局。發揮高壓氣氫儲運優勢,滿足初期發展需要。推進多種氫氣運輸方式示范,開展天然氣摻氫試點建設,優先打通橫向“白城-長春-延邊”氫能走廊。構建高效便捷的高壓氣氫儲運體系,滿足先發需求。
跟蹤長春、白城等省內先發重點區域發展,發揮高壓氣氫儲運機動靈活、適合短距離運輸的優勢,擴大高壓氣氫儲運車隊,做好氫源與終端需求的銜接。
逐步推進30兆帕氫氣長管拖車示范,降低高壓氣氫儲運成本,滿足更多地區用氫需求。有序開展多元化儲運技術應用探索,打通橫向走廊。
積極推進綠氨為載體的氫氣儲運技術示范運行,探索“白城-延邊”儲運示范項目。探索有機液態儲氫、低溫液氫技術示范,提高運輸半徑和運輸效率。
在白城、松原率先開展天然氣摻氫試點示范,探索在工業園區等天然氣管網支線5%-20%摻氫項目,探索純氫輸運管線試點建設。
專欄9氫能開發利用工程
規模化清潔氫供應:
——推動吉林西部白城、松原地區可再生能源就地制氫、分級消納,實現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化發展,打造吉林西部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化供應基地,實現風光規模化消納。在全省范圍內推動氫能按需制取和應用示范。2025年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氫產能6-8萬噸/年,2035年達120-150萬噸/年。
氫能下游多元利用:
——以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氫資源,推動化工、煉化、鋼鐵等產業低碳轉型,拓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的規模化應用,打造區域乃至國內具有成本優勢、特色鮮明的氫基化工和氫冶金產業鏈,培育區域經濟新增長點。2025年工業用氫需求達6萬噸,2035年達63萬噸。
——隨著氫燃料電池技術逐步成熟,逐步拓展至乘用車、重卡、工程機械、農用機械等領域,構建吉林省氫、站、車為一體的氫能零碳交通體系,引領交通低碳化發展。2025年交通用氫需求達0.2萬噸,2035年達22萬噸。
——拓展氫能在不同用能場景的利用,減少全生命周期成本,提升氫能和其他品類能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2025年供暖、儲能用氫需求達0.8萬噸,2035年達40萬噸。
——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商業模式,加快推進“兩軸多點”加氫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成覆蓋吉林省、輻射東北地區的加氫服務網絡。2025年建成加氫站10座,2035年全省建成加氫站400座。
高效便捷氫能儲運:
——立足吉林,面向東北,貫通兩軸,輻射東北亞,以智慧賦能支撐現代氫氣儲運體系建設,聯動優化氫能基礎設施布局,有序對接全省各地氫能產業鏈條和市場消費需求,為氫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奠定基礎。2025年打通區域型重要儲運通道,2035年建成橫縱貫通、網格化、多層次的高效氫儲運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