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啟未來網獲悉,近日,武漢市生態環境局起草編制了《武漢市應對氣候變化“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其中氫能方面指出:
控溫降碳成效顯著:已建成5座加氫站,示范推廣燃料電池汽車158輛,示范運營世界首臺常溫常壓液體有機儲氫燃料電池物流車。
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數字經濟。加快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商業航天、北斗、氫能等新興產業。
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培育氫能全產業鏈。以技術突破和產業培育為主線,打造創新研發、裝備制造、示范應用協同發展的中國氫能樞紐城市。積極開展氫能產業合作交流,依托寶武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和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圍繞制氫(氫源)、氫儲運、用氫等環節,培育打造氫能能源鏈、技術鏈和產業鏈。培育5-10家制氫(氫源)、氫儲運重點企業,集聚一批國家、省、市級氫能與燃料電池研發和檢測、認證機構,培育和引進100家以上整車生產、船舶制造、膜電極、電堆、關鍵材料和動力系統集成等氫能行業領軍企業。
重點高耗能行業降碳行動方向——鋼鐵行業:開展低碳冶煉工藝技術開發與技術儲備,探索富氫冶金等行業低碳技術重大示范工程。
加快發展綠色低碳交通: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車輛應用比例,加快充換電設施、加氫站、氫氣儲運中心、氫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與城鄉建設規劃、電網規劃的統籌協調,加快國家氫能示范基地建設,依托武漢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建設,重點推進“中遠途、中重載”燃料電池商用車產業化,科學規劃建設加氫走廊。推進“5G+充電樁”設施建設,加快老舊車船更新速度及提高清潔能源車船比例。到2025年,我市新能源汽車達到25萬輛的使用規模,中心城區新增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100%(應急車輛除外),力爭推廣應用5000輛燃料電池汽車;建設1200個集中式充換電站、45萬個充電樁(其中建成20萬個,具備安裝條件25萬個);建成30座以上加氫站,構建武漢新能源汽車公共充電服務體系。
強化學科和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圍繞儲能、氫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碳金融等重點領域,支持部分基礎條件好、特色鮮明的高校,先行建設一批應對氣候變化領域新學院、新學科和新專業,引領帶動復合型專業人才培養,鼓勵高校和研究機構積極吸引海外優秀人才,加快國際化人才培養。
綠色低碳(近零碳)排放示范——新能源應用示范:支持青山區創建新能源應用示范區,推進武鋼氫能煉鋼研究和應用,推進中韓(武漢)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建設清潔、新能源供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