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啟未來網獲悉,9月26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廣州市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關于氫能方面指出:
產業特色逐步顯現——“十三五”期間,廣州市積極培育高效、綠色能源產業,目前本地特色已逐步顯現。廣州開發區新能源綜合利用示范區獲國家能源局批復。
積極探索能源新型利用方式,完成廣州市能源新型利用方式研究,將氫能作為新能源發展的重點。氫能全產業鏈布局初步形成。出臺了《廣州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30年)》、氫能產業發展規劃近期重點任務清單和重點項目,規劃布局中長期的千億級氫能產業版圖。
新能源產業發展面臨困難——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先進能源和低碳技術將成為競爭的高科技前沿和重點領域。
廣州市過去堅持技術引領,推動項目開發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新能源產業規模及技術水平有所提升,在氫能產業鏈、核能裝備制造等產業方面培育了優勢特色企業,初步形成了骨干企業帶動、重點項目支撐、上下游企業聯動集聚發展的態勢。
但是,目前也存在資源利用不夠充分,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氫能等新型能源利用相關法律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綜合能源、儲能、智能電網、能源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應用及產業化培育要素保障及相關配套不充分等問題。
如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精準施力、推動現有新能源產業發展壯大,值得關注和重點發力。
面臨挑戰——能源科技和體制約束需破除。科技發展水平及配套體制機制是能源體系轉型的重要基礎。
目前,天然氣發電裝備制造核心技術仍存在“卡脖子”問題,氫能、儲能、智能電網、新型電力系統、智慧能源系統、高效光伏等新技術應用在成本、市場化改革體制機制配套等方面仍不同程度存在障礙,對能源體系轉型均形成一定制約。
廣州需要進一步強化研究,積極爭取,推動改革,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魄力、更強的舉措推動能源體系轉型、能源領域高質量發展。
能源產業發展布局——依托能源技術優勢及產業基礎,聚焦推動能源產業鏈科技化、低碳化、綠色化發展。“十四五”時期,廣州市以氫能、智能電網、儲能、核能裝備制造、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為重點領域,推動強化優勢產業集聚格局。同時,積極謀劃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燃機運維中心,穩步培育南沙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產業集聚區。
持續優化能源結構——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按照國家“雙碳”工作規劃部署,增強系統觀念,堅持穩中求進,堅持降碳、減污、擴綠等協同推進,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
能源供給側進一步優存量、拓增量,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側持續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加快實施電能替代工程,推進電能融合,拓展氫能應用場景,提高低碳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
擴大清潔能源利用——提升氫能生產和消費能力。依托廣州石化氫氣生產能力,建設燃料電池供氫中心;支持煤電企業發展煤炭分級清潔燃燒及制氫、熱電聯產企業發展甲醇熱解制氫等項目,推動華潤潤州電廠制氫及加氫站項目、廣州供電局黃埔氫電一體化低碳示范項目、珠江電廠制氫站等一批氫能制備項目建設。
加快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和主體開展加氫站示范建設,支持制氫加氫一體站,加氫加油合建站等綜合能源站建設。“十四五”期間,建設廣州石化氫燃料電池供氫中心等氫能制備項目4個,累計建設加氫站約50座。
加快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專用車、公交車、環衛車示范運營,推廣氫能及燃料電池在電力、熱力等領域應用,加快探索氫能在軌道交通、無人機、通信移動基站等領域應用。至“十四五”時期末,氫燃料電池乘用車商業化應用達千輛級規模,氫燃料電池汽車在物流等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建設綠色氫電綜合調峰電站4座。
廣州市能源結構優化重點項目——氫能:廣州南沙小虎島氫電智慧能源站、綠色氫電綜合調峰站、廣州氫電一體化低碳示范項目、廣州供電局氫能創新研發實驗室等。
創新發展能源產業——氫能。構建氫能產業鏈,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全面發展。聚焦關鍵裝備及技術研發,鼓勵高效、清潔、經濟的電制綠氫、副產氫制備和提純技術研究,同步發展質子交換膜電解槽、固體氧化物電解槽、可再生含碳燃料重整結合膜分離技術等先進制氫技術及裝備研發,推動本地具備壓力容器制造能力主體延伸拓展涉氫壓力容器制造領域,鼓勵發展低溫液態儲氫、有機液態儲氫及合金固態儲氫等材料、技術和設備,加快發展70兆帕車載儲氫、加氫設備以及制氫加氫一體機等關鍵技術及設備,加快制氫站、加氫站等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及氫燃料發動機汽車整車等交通裝備、質子交換膜等關鍵零部件、基于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的冷熱電三聯供集成技術和設備研發制造。推動廣州市氫能產業發展聯合會做強做實,注重優勢互補,強化政企對接,打造南方氫能樞紐。建立燃料電池標準體系,支持各類檢測認證平臺建設。
專欄7廣州市能源產業發展重點項目——氫能:現代汽車電池系統生產銷售基地;黃埔氫能物流專用車生產基地、白云燃料電池環衛專用車生產基地項目等一批燃料電池車研發設計項目;廣州供電局氫能創新研發實驗室、黃埔氫能創新創業中心、新源動力等一批氫能技術研發平臺項目;廣州開發區氫能物流車運營、可持續綠色氫源探索與氫能多場景多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廣州開發區氫燃料電池公交車運營示范項目、全球首批氫燃料電池泥頭車示范運營項目等一批氫能終端應用示范項目。國鴻氫能高性能電堆集成大功率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項目、飛馳汽車氫燃料電池整車研發及銷售中心項目、廣州供電局氫能及燃料電池實驗室、廣州氫電一體化低碳示范項目、氫能創新研發實驗室及電建大樓項目、廣州國際氫能產業園等。
環境影響評價——“十四五”期間,廣州市繼續推進能源革命,完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通過建設智慧能源體系示范項目,優化電力生產和輸送通道布局;堅持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新建清潔高效煤電項目執行超潔凈排放標準,等容量替代原有燃煤機組,提高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進一步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布局大型調峰及熱電聯產機組,因地制宜發展分布式能源站作為補充;大力提升光伏和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大力推動終端用能電能、氫能替代;改造、續建項目同步配套國家、省、市規定的污染物處理配套設施設備。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十四五”時期廣州光伏發電裝機規模達100萬千瓦以上、風電裝機規模力爭達16萬千瓦。太陽能和風能為清潔能源,在做好控制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和危害鳥類生活等生態環境影響的前提下,對生態環境無不良影響。通過大力推進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從制氫(中電荔新電廠制氫站、廣州氫電一體化低碳示范等項目)、供儲運設施(廣盛高壓氫氣加氫站、珠江電廠高壓氫氣加氫站等項目)、下游應用項目(氫能燃料電池公共交通車輛及物流運輸車輛推廣使用等)及配套設施,拓展氫能應用場景,提高低碳清潔能源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中長期“綠電”成為主要能源消費形態奠定基礎。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推進垃圾發電及燃煤耦合污泥發電等項目,大幅度減少固體廢物,在嚴格排放標準的情況下,不會對周圍環境質量產生明顯不良的影響。
完善要素保障——加強能源領域重大項目要素保障,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節能、相關行業領域主管部門等協同,為發展先進產能、保障能源安全的重大能源項目優先配置用地指標、環境容量、用能指標等要素資源,確保項目順利實施。項目建設存在城市樹木砍伐或遷移的,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辦理。項目建設依法辦理用地、用林、用海、用能等手續。完善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的多元化投資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銀行支持能源項目建設,積極發揮各級財政的資金引導作用,優先支持新能源技術、低碳能源技術研發及轉化應用,特別是對光伏、氫能、智能電網、儲能、區域綜合能源、高效燃機等技術及產業發展提供強力引導和堅實支撐。落實安全生產、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對于電力、油氣等線路工程,合力布局線路規劃路徑,盡量避讓生態敏感區和河涌水系規劃管理范圍、落實防護措施,避免新建設施對選址及沿線產生不利影響,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安全生產、污染減緩和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加強日常運行管理,有效防范管控風險。加強與國內外大型能源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的合作,創建開放式的國際化創新協作體系,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等機制,努力造就一批能源科技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