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啟未來網獲悉,9月15日,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廣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的通知,其中關于氫能方面指出:
科學制定碳達峰實施方案,抓住碳排放重點領域、行業和關鍵環節,深入推進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加強達峰目標過程管理,細化分解達峰工作任務,制定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和城鄉建設等領域碳達峰專項行動方案,推動電力、石化等重點行業制定達峰目標,鼓勵大型企業制定達峰行動方案。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動綠色電力發展,大力發展太陽能、天然氣、氫能等低碳能源,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礎上逐步減少傳統能源消費,完善區域綜合能源管理。提升新建和既有建筑能效水平,推行建筑能耗限額設計,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加速交通領域清潔燃料替代,推動長途重載運輸卡車使用清潔能源,加快推進出租車、網約車、泥頭車、港區物流運輸車等電動化或改用氫燃料電池。推動產業低碳化發展,開展重點行業全流程低碳化改造,促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推動重點行業企業開展碳排放強度對標行動。開展減污降碳協同治理,深化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和減排潛力分析。推動中長期碳排放路徑與空氣質量協同關系評估,健全排放源統計調查、核算核查、監管制度,將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評管理。開展碳中和戰略研究,明確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思路。到2025年,碳排放強度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
加快發展新能源:積極爭取市外清潔電力,提前謀劃、儲備市外清潔電力來源及通道。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穩妥推進光伏平價上網進程,推進黃埔、從化等整區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鼓勵光伏發電多領域應用,支持光伏建筑一體化的應用推廣。因地制宜開發利用生物質能,合理規劃布局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適當建設污泥摻燒耦合發電示范項目,建成一批資源熱力電廠二期等生物質電廠。合理布局建設分散式風電項目。積極發展氫能產業鏈,重點打造南方氫能樞紐。推進黃埔氫能產業創新核心區等建設,依托廣州石化氫氣生產能力建設供氫中心,支持煤電企業發展煤炭分級清潔燃燒及制氫、熱電聯產企業發展甲醇熱解制氫等項目,加快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具備條件的地區和主體開展加氫站示范建設。到2025年,力爭光伏發電、風電裝機規模分別達120萬千瓦、16萬千瓦,建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加氫站。
發展推廣綠色低碳交通運輸工具:推動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與城市物流配送車輛實現新能源化和清潔化。推廣應用新能源營運車輛,開展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示范運營,全面推進出租車電動化,全市新增巡游出租車、網絡預約出租車使用新能源車輛。加快推進新能源物流車應用,推進中心城區物流車電動化,全市新增或更新的持城市配送證物流車輛全部使用新能源車。推進公路客貨運車輛采用新能源車輛。推動港口用能清潔化,大力推進LNG等清潔能源動力船舶及配套供能設備的建造,加快環保型駁船建設,鼓勵港口氫能燃料電池等清潔能源港作車輛、工程車輛應用。嚴格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持續推動高能耗高污染老舊機械車輛淘汰改造。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50%以上。
完善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措施,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養護全過程。推進綠色高速公路建設。開展交通沿線綠化和環境整治行動,推動鐵路、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等周邊潔化綠化美化。統籌規劃綜合交通運輸線位廊道和樞紐節點建設,推進綜合交通運輸復合通道共享共用,鼓勵改擴建和升級改造工程充分利用既有線位。推進建設節能低碳交通樞紐站場,對機場、港口、鐵路等綜合交通樞紐以及城市公交站場、客運站場、輪渡客運碼頭等公共交通候乘場所推廣應用節能技術,推進綠色照明,合理控制場站室內中央空調溫度,降低場站運營能耗。細化地鐵站點節能管理,實現地鐵站點節能精細管控。推廣應用地鐵智能化高效制冷關鍵技術等節能新技術、新裝備。建設完善慢行交通系統。加快布局公共充換電網絡,加快完善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配套,積極有序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注(氣)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
綠色交通運輸工具推廣重點工程。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綜合性應用試點。開展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示范運營。全面推進出租車電動化,全市新增巡游出租車、網絡預約出租車使用新能源車輛。推進中心城區物流車電動化。
發展壯大清潔能源產業:堅持規模化、綠色化、集聚化發展,以氫能、核電、風電、太陽能、智能電網等產業為重點,打造成為珠三角新能源基地與運營服務中心、南方氫能樞紐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加快突破電解水制氫技術、光化學制氫技術,推進氫氣提純、液態儲氫等技術和產業化,積極布局生物質制氫技術,重點發展氫氣制造設備、站用高壓儲氫罐、高壓氫氣加注設備。開展氫氣制備、儲運等應用示范,有序推進加氫站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公務、公交、環衛、物流等領域的應用。積極推進核電裝備研發制造。加快風力發電機變流器純水冷卻設備的生產制造,推動實現風電關鍵零部件的本地化生產。積極發展以太陽能與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為代表的熱能利用裝備、太陽能高溫熱發電系統等熱發電裝備。加強光伏電池生產設備和輔助材料、光伏檢驗技術及檢測裝備創新研發,推動光伏生產裝備、電站集成和運營維護智能化,提升光伏電池片質量和可靠性。加快推進智能電網產業與新能源技術、信息技術、儲能技術深入融合,建立起智能配電網與智能用戶端、新能源接入與控制、電力電子應用及核心器件、智能變電站系統及智能設備等較完善的智能電網產業鏈,推動智能電網產業向成套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持續提升環境空氣質量:提升大氣污染精準防控能力,建設大氣環境預警防控網絡,深化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來源解析,完善污染減排清單,加強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O3)協同控制。強化市區兩級跨部門、跨區域會商聯動機制,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加大老舊柴油貨車淘汰力度,加快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持續推進巡游出租車、泥頭車電動化,全面完成公交車純電動化,推廣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和泥頭車。加強港口船舶大氣污染物排放治理,促進新增或更新的港口作業車輛全部使用純電動或其他清潔能源,鼓勵靠港船舶優先使用岸電。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治理,嚴格落實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管控措施。實施揮發性有機物排放企業分級管控,推動生產全過程的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控制,推進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原輔材料生產和替代。加快建設重點監管企業揮發性有機物在線監控系統,探索建設工業集中區揮發性有機物監控網絡。加強儲油庫、加油站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治理。實施揚塵污染精細化管控。到2025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