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氫啟未來網獲悉,在2022年8月15日召開的2022年陜西省氫能產業創新發展促進會上,《陜西省“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發布,原文如下:
陜西省“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
氫能作為一種來源廣泛、綠色低碳的二次能源,是交通運輸、工業生產和建筑等領域實現大規模深度脫碳的重要支撐, 也是推動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撐新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互聯媒介。
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支持和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可以有效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打造新的綠色經濟增長極。同時,氫能產業與我省能源化工產業深度耦合,助力生產過程深度脫碳,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通供應鏈,對我省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本規劃依據《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發〔2021〕36 號)《國家發展改革委 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 年)〉的通知》(發改能源〔2016〕513 號)《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陜政發〔2021〕3 號)等相關文件編制。規劃期限為 2021 至 2025 年。
一、規劃背景
(一)發展形勢。
從國際看,全球主要發達國家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發展,氫能產業已成為加快能源轉型升級、培育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戰略選擇。目前,全球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趨于成熟,燃料 電池出貨量快速增長、成本持續下降,氫能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速,區域性供氫網絡正在加速形成。
從國內看,氫能產業已邁入商業化培育期,部分區域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及氫能基礎設施建設初具規模,已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等氫能先行發展區。截至 2020 年底,國內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超過 8000 輛,建成加氫站 80 余座,在建約50 座,備案及規劃數量超過百座;預計到 2025 年國內氫能產
業規模將達 1 萬億元,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約 5 萬輛。
從總體看,我省氫能產業處于發展初期,雖然具有基礎資源和應用場景等優勢,但相比國際國內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機遇和挑戰并存。一是氫能產業鏈仍不健全,在儲運、加注、燃料電池等環節急需補鏈強鏈;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缺乏基礎設施總體規劃和管理政策;三是發展氫能的市場活力不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發展模式有待建立。
當前,世界主要經濟體加速推進氫能產業發展,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均出臺規劃和相關支持政策。我省布局氫能產業, 構建現代能源產業體系,迫切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 加強氫能產業技術儲備,進一步聚焦產業短板弱項,以資源和場景優勢聚集發展要素,加快補鏈強鏈延鏈,構建先行發展、協同發展的氫能產業發展新局面。
(二)發展基礎。
陜西作為能源大省,發展氫能產業具有豐富的資源優勢、完善的產業配套、特有的應用場景和雄厚的科教基礎。
1.氫氣資源豐富。全省化工副產氫超 200 萬噸/年,高品質副產氫約 20 萬噸/年,兩百公里內終端用氫成本低于 35 元/公斤。預計至“十四五”末,全省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將達到 6000萬千瓦左右,綠氫潛在產能約 8 萬噸/年,可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保障。
2.產業配套完善。三星、陜煤研究院具有動力電池系統生產能力;法士特等可提供電驅系統;延長、陜鼓、航天六院、西部材料、西北工業大學等可配套生產燃料電池及其零部件; 陜汽集團、秦星汽車等具備燃料電池汽車研發和生產能力;華秦新能源、隆基氫能、瀚海氫能、鳳棲科技等具有綠氫制備及儲氫裝備研發生產能力,全省氫能產業鏈總體較為完備。
3.應用場景獨特。陜北地區現有大量的燃油、燃氣卡車從事能源化工產品運輸,特有的高寒、重載的“短倒運輸”是燃料電池重卡的理想應用場景,以燃料電池重卡置換燃油、燃氣卡車,能夠有效降低運輸碳排放,助力綠色礦區(園區)建設。此外,依托陜北能源供給中心和關中城市群之間的大量城際物流運輸需求,開展氫能物流運輸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4.科教實力雄厚。全省擁有近百所高校,各類科研院所近千家;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院校在光催化制氫、電解水制氫、先進儲氫材料、固態儲氫領域等具有較強研發實力; 中國石油集團管材研究所在氣態儲氫材料領域形成了完整的技術體系;延長石油集團、陜煤化集團組建了專業的技術研發工程中心,可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科研支撐。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緊扣實現碳達峰、 碳中和目標,著眼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統籌產業布局,完善管理體系,提升技術和裝備水平,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逐步提高氫能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將氫能產業打造為引領傳統能化產業升級、推動全省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引擎。
(二)基本原則。
1.統籌布局、安全為先。
堅持系統性思維,避免同質化競爭、低水平建設,通過統籌布局,形成區域協同發展,上下游有機融合的產業發展局面。 把安全作為氫能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標準規范,強化安全風險管控,確保氫能利用安全可控。
2.創新驅動、重點突破。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通過引進再創新、自主創新、集成創 新等多種模式相結合,突破“卡脖子”技術,構建核心技術競爭力。加大應用創新和商業模式融合力度,構建具有內生活力的 氫能應用生態。
3.市場主導、政府引導。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主動性,構建要素自由流動、市場需求拉動的氫能市場經濟。發揮好政府對產業發展激勵、保障和服務作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4.示范引領、融合發展。
統籌氫能供應、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整體布局,有序開展氫能技術創新和應用示范,防止一哄而上;探索氫能與可再生能源、煉化產業融合發展以及在交通領域的能源替代,推動生產過程減碳脫碳。
(三)總體目標。
到 2025 年,氫能發展的政策環境體系基本形成,氫燃料電池實現本省研發生產,示范應用取得顯著效果,初步建立較 為完整的供應鏈和產業體系。形成若干個萬噸級車用氫氣工廠,建成投運加氫站 100 座左右,力爭推廣各型燃料電池汽車1 萬輛左右,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氫項目建成投運,綠氫裝備、氫氣儲運裝備、燃料電池整車等環節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氫能 在冶金、化工領域實現拓展應用,全產業鏈規模達 1000 億元以上。
到 2030 年,全省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綠氫制備及供應體系,可再生能源制氫規模化應用,有力支 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三、發展路徑與空間布局
(一)發展路徑。
以支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出發點,以培育壯大氫能產業鏈為著力點,以技術突破和產業培育為主攻方向,通過資源優勢吸引企業聚集,打造氫能運力運營平臺,推動氫燃料、氫原料應用協同發展,構建陜西特色氫能產業生態。
氫氣制取方面。健全車規級氫氣供應能力,打造榆林、渭南、咸陽等省級氫氣供應樞紐。大力發展綠氫裝備制造產業, 支持電解水制氫、光電耦合制氫等先進技術研發。
儲運加注方面。按照“整體規劃、合理布局、分步實施、急需急建”原則,圍繞示范應用配套建設儲運及加注基礎設施。 通過混合建站等多種途徑推動社會資本投資加氫站。重點支持液態儲氫、固態儲氫及管道輸氫示范應用,大力推動相關企業項目落地。
氫能應用方面。積極引進燃料電池行業頭部企業,培育本地關鍵材料、零部件、系統集成、檢測技術等配套產業,做大 做強整車產業;著力打造氫能運力運營平臺,實現氫能重卡在“短倒運輸”、“城際物流”應用場景的規模化示范效應,鼓勵在城市公共交通、物流配送、市政作業、建筑供冷供熱等方面的 氫能應用;積極拓展氫能冶金、綠氫煉化、火電摻氫等氫原料應用示范。
(二)空間布局。
立足我省氫資源分布,科技創新資源分布,統籌各市產業基礎及發展定位,按照布局合理、各有側重、協同發展的原則, 打造“一核引領,兩軸聯通,三心支撐”的氫能發展格局。
一核引領,是依托西咸新區打造我省燃料電池產業核心區。發揮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資源集聚優勢和西咸新區產業配套、招商引資等優勢,加快引進燃料電池頭部企業,打造燃料電池系統及關鍵零部件、核心材料研發和裝備制造高地。兩軸聯通,是打造榆林-延安-西安,西安-渭南-韓城兩條城際氫能廊道,聯通陜北、關中地區氫能消費中心和供應中心, 建設榆林、西安、渭南互為支撐的氫能產業集群。
三心支撐,是打造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氫能裝備研發制造中心,以榆林為核心的氫能重卡裝備制造及陜北氫能供應和應用中心,以渭南為核心的關中氫能供應及應用中心。
四、重點任務
(一)完善基礎設施,發揮基礎優勢。
1.提升氫氣供應能力。
陜北地區依托榆林蘭石化副產氫、延長石油煉廠尾氣等形 成氫氣 8 萬噸/年產能;關中地區依托咸陽長慶石化、延長興化等形成氫氣 5 萬噸/年產能。支持延長石油、中廣核等開展綠氫示范項目建設;積極探索制氫-加氫一體化技術,分布式制氫與應用一體化項目示范應用。
2.建設氫能基礎設施。
依托大型石化企業建設城際加氫骨干網絡,支持氫能城際物流示范。加快氫能運力運營平臺組建,開展配套加氫站、油氫(油汽氫)合建站及儲運能力建設。支持陜西燃氣集團等開展管道輸氫、液態儲運、固態儲運等氫能儲運示范項目建設。加快出臺加氫站建設運營管理辦法,落實各環節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
3.強化氫能安全管理。
依據國家技術標準和安全管理要求,適時系統制定氫氣制取、運輸、加注相關安全地方標準和規程,加強重大風險管控, 嚴格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相關部門監管責任,建立健全氫能生產和事故應急處置工作機制。
咸陽長慶石化 3 萬噸/年天然氣制氫、延長興化 1000 噸/年制氫、旭強瑞 1.8 萬噸/年焦爐尾氣純化制氫、恒泰新能源2400 噸/年天然氣制氫、航天六院渭南液氫生產基地、鳳棲科技神木藍氫等項目建設。
2.綠氫生產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示范項目:支持西安交通 大學、中核集團榆林零碳氫能產業園 150 兆瓦光伏-氫能互補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示范、中國能建渭南風光互補制氫一體化示范、靖邊工業園新能源耦合發電制氫示范、中國廣核 集團隴縣 250 兆瓦農光互補及氫儲示范等項目建設。
3.基礎設施建設:依托運力運營平臺,圍繞榆林“短倒運輸”示范線建設若干座加氫站;沿包茂高速西安至榆林段, 京昆高速西安至韓城段,依托現服務區,加快推進加氫站建設,逐步形成城際加氫骨干網絡;圍繞城市公交、物流配送、 市政作業等需求,依托各類市場主體建設一批加氫站。
(二)發展裝備制造,貫通產業鏈條。
1.制氫及儲運裝備制造能力提升。
支持我省企業聯合國內外先進純化裝備企業,大規模開發車用氫氣純化裝置,儲備十萬噸級副產氫制備車用高純氫成套裝備技術。支持本地氫能裝備企業做大電解水制氫裝備產業。依托在陜航天院所開展低溫液態儲氫、氫能加注裝備民用化技術研發,發展 35/70/103 兆帕儲氫、加注裝備產業,大力支持有機液態儲氫、固態儲氫核心材料及器件制造項目落地。
2.燃料電池發動機制造能力提升。
支持西安、榆林打造全省燃料電池研發和裝備制造聚集區。鼓勵支持省屬龍頭企業,通過投資、收購、重組、聯合等 方式布局燃料電池業務;支持省屬大型企業發展催化劑、膜電 極、雙極板等燃料電池本地配套業務。大力培育氫能裝備“專精特新”小巨人、單項制造冠軍企業,推動燃料電池裝備產業專業化、集約化發展。
3.氫能應用裝備制造能力提升。
大力推廣氫燃料電池重卡、市政專業車及輕卡、新型客車、 觀光車等氫能車型;支持相關配套企業開發氫燃料專用變速器、減速器、電驅動總成等核心零部件,推動燃料電池整車產業鏈做大做強。面向軍民融合、應急救援、離網供電、特殊作業等細分市場,積極培育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應急電源、熱電聯供等裝備制造產業。
(三)實施創新驅動,突破核心技術。
1.加大核心技術攻關。
依托省內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開展質子交換膜電解池(PEMEC)、固體氧化物電解池(SOEC)、光催化制氫技術攻關,聯合企業開展原型設備開發及首臺套應用。支持省屬企業、在陜航天院所等發展低溫液態氫儲運技術;支持省內高新 技術企業圍繞催化劑、擴散層、膜電極、雙極板、壓縮機等核 心材料及零配件開展技術攻關;支持企業聯合省內科研院所開展固態儲氫、有機液態儲氫技術的產學研聯合攻關。
2.推動產業協同創新。
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加快組建氫能產業聯盟,形成“產學研用”技術轉化通道。加快建設省級氫能工程中心、創新中心、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發揮“鏈長制”作用, 組建省級氫能產業智庫,開展發展戰略及政策研究。支持氫能產業孵化機構、基金及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專利技術流通及轉讓市場化機制。積極布局氫能技術及產品檢測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研發服務支撐能力。
3.加強創新人才引育。
加快實施一批氫能技術研發、示范應用重大項目,培育一批本土行業領軍人才。依托政策、服務、市場及激勵機制營造氫能技術創新及創業環境,吸引省內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加強產業人才、技能人才培養,為氫能產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四)推進示范應用,構筑產業生態。
1.大力推進氫燃料示范應用。
依托氫能運力運營平臺,開展燃料電池重卡“短倒運輸”示范應用,探索建立氫能重卡市場化運營“陜西模式”。大力推動榆林-延安-西安,西安-渭南-韓城兩條氫能城際物流廊道示范運營,聯通陜北、關中氫能產業中心。積極開展以西安為牽頭城市的氫能示范城市群建設,推動氫能在城市公共交通、城市物流、市政服務、建筑供熱供冷等領域的示范應用。
2.積極探索氫原料升級應用。
大力推進氫氣作為原料在煉化、冶金、天然氣摻燒等領域 的升級應用,助力我省能化產業減碳升級。支持省屬大型企業等開展天然氣混氫、綠氫合成氨、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和氫氣煉鋼技術示范,拓展綠氫應用場景的技術、商業模式驗證。
3.統籌發展氫能產業園區。
發揮各市(區)產業優勢,引導產業集群發展,打造特色 產業園區、氫能綜合示范應用園區。依托陜北可再生能源資源優勢,開展風電、光伏發電融合綠氫生產、應用示范項目,支持華秦新能源打造氫能零碳示范工業園。支持西咸新區、榆林科創新城打造全球領先的氫能零碳能源信息融合應用示范園區。
專欄五 氫能應用示范項目
1.氫能運力運營平臺:由榆林市牽頭組建氫能運力運營平臺,發展規模化氫能重卡車隊,開展制氫、加氫、氫能運力等全鏈條商業化運營。
2.氫能示范城市群:建設以西安為代表的關中氫能消費 中心,榆林、渭南為氫能供應中心的氫能示范城市群,推動 氫能在城際物流、公共交通、城市服務、市政作業、建筑供熱供冷等領域的綜合示范。
3.氫原料示范應用:推進陜鋼集團氫能煉鋼示范,燃氣 集團管道摻氫示范,陜煤化集團化工副產氫高值化利用,10 萬噸綠氫合成氨,1 萬噸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等項目建設。
4.氫能示范園區:加快延長石油西安清潔能源示范基地,西安交通大學榆林科創新城氫能零碳建筑,西咸新區智 慧建筑零碳能源供需系統示范,榆林華秦新能源零碳氫能產 業園,中能建投渭南清潔能源制氫及應用產業園建設。
(五)強化金融支撐,助力產業發展。
1.積極出臺財政支持政策。
研究出臺省級氫能研發平臺、重點研發計劃、加氫站建設及運營補助等政策。支持各市(區)依據地方政府財力,出臺氫能研發補助、車輛購置補助、加氫站建設及運營補助等政策。
2.搭建市場化投融資平臺。
加快設立陜西省氫能相關產業基金,支撐產業鏈發展。支持榆林市聯合國企、民企、社會資本組建氫能運力運營平臺, 投資氫能基礎設施和重點示范項目建設。
(六)開展標準建設,提升發展質量。
1.推動技術標準建立和實施。
積極參與行業、國家標準編制,鼓勵本省企業加強與行業頭部企業的交流與對標。建立標準實施監督考核機制,對牽頭 或參與國際、國家氫能相關標準的企業或機構予以獎勵。
2.建立氫能檢測認證平臺。
支持我省企業建設質量檢測平臺,提升產品質量檢測能力。積極引進第三方氫能檢測機構,鼓勵我省龍頭企業與檢測 機構合資建設第三方氫能產品檢測、認證等服務平臺。推動檢 測服務標準化和體系化,支持企業標準升級為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
3.實施氫能產品質量管理體系。
支持龍頭企業引進氫能產品質量管理體系,積極推動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售后服務等環節全面實施質量管理體系,通過質量明星企業、品牌質量評選等手段推動企業質量體系建設,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七)加大區域合作,構建協作體系。
1.強化區域合作。
推動我省氫能資源向周邊區域輸出,支持渭南市、榆林市面向周邊省市輸出氫氣資源,打造區域氫能供應網絡;支持省屬大型企業等走出去開展氫能業務。發揮西安國家級中心城市作用,加強關中平原城市群合作,打造絲綢之路氫能產業應用示范區。
2.統籌省內協作。
按照錯位發展、聯動協調的原則,推動各市氫能特色產業的聚集和發展。加強氫能研發企業與冶金、化工等傳統企業的協作,加快氫能產業引導冶金、化工、交通運輸等產業升級, 發揮構建新型產業生態的助力作用。
3.堅持開放共贏。
推動省內龍頭企業積極與國外龍頭企業合作,支持股權投資、技術引進、兼并重組等方式獲取成熟技術。按照市場化原 則,支持省外企業的產品在陜西的推廣和應用,鼓勵行業領軍 企業在陜西設立分支機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頂層設計。
充分發揮氫能智庫和氫能聯盟作用,加強氫能產業發展戰略及發展路徑研究,找準我省氫能產業在全國氫能產業發展中的定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氫能規范管理、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管理、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示范試點、標準體系建 設方面,出臺相關政策,構建“1+N”政策體系,引導產業健康 有序發展。
(二)加大研發投入。
統籌各級科技研發資金,加大對氫能產業鏈關鍵環節科研 攻關支持力度。引導并支持研發機構氫能技術研發投入;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給予研發費用補貼或企業所得稅減免;用好現有高端人才引育政策,支持企業高層次人才引進,提升我省氫能人才隊伍建設水平。
(三)支持示范應用。
積極學習外省示范應用經驗,從氫能項目的審批、建設、運營環節給予大力支持,盡快推動全省氫能基礎設施規劃出臺。加快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氫能分布式發電系統、應急電源系統、氫原料升級示范應用。
(四)健全應急能力。
加強氫能推廣應用中應急能力建設,研究制定突發事件處理預案,確保氫能生產、儲運、加注和使用中突發事件有效應對,為及時處理緊急事件提供保障。
(五)開展宣傳引導。
加強大眾氫能科普教育,注重宣傳引導,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推進形成加快氫能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深入開展氫能制、 儲、輸、用的安全法規和安全標準宣貫工作,增加各類市場主體安全意識,筑牢氫能應用各環節安全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