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六盤水市高中教育城油氫電綜合能源站負責人正在辦理各項手續。能源站開業后,將成為六盤水市中心城區第一個綜合能源站,進一步豐富氫氣的應用場景。此前,3月5日,貴州省首條氫能公交線路在盤州開通運營。
貴州盤江電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能焦化)負責氫氣的生產,氫氣運輸管束車負責運輸到盤州雙紅加氫綜合能源站,22路氫能公交車前往車站加油。今年9月,盤州初步形成了相對完整的氫產業鏈。
建鏈:以貴州原有資源稟賦為基礎
貴州位于西南部,傳統產業當中,尤其是工業底子薄、基礎薄弱,缺乏優勢。近年來,貴州利用原有的優勢資源,采取多種措施布局氫能產業,促進當地產業的轉型升級。
記者了解到,2020年8月,貴州啟動了《“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編制工作。今年5月,該《規劃》成功通過專家評審。
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張靖(主持學院行政工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規劃》站在省的視野上,基于市(州)優勢資源和原產業基礎,通過多個地區的合作,打造強大的整個產業鏈。”
7月9日,貴陽市科技局、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啟動貴陽氫能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貴陽作為省會城市,努力在3-5年內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開放平臺,聚集科技企業、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技術服務,推動行業整體發展。
六盤水素有“江南煤都”之稱,探明儲量233.24億噸,保有儲量222.74億噸,遠景儲量844億噸。其中煉焦煤資源豐富,探明儲量104.1億噸。
經過多年的發展,六盤水的焦化產業基礎非常堅實。數據顯示,當地煤焦化企業每年生產焦爐煤氣約10億m3,氫能規模約5億m3,氫氣含量達50%。
充足的煤炭為六盤水市乃至全省氫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氣源支撐。因煤而興的六盤水正在努力建設氫能利用示范城市。
根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推進貴陽(經開)氫能產業聚集區、六盤水盤南工業園區煤制氫、盤江天能焦化氫氣提純(制氫廠)、黔西煤制乙二醇尾氣制氫等項目建設。
補鏈:加快貴州氫能產業布局
近年來,貴州與氫能的關系越來越“氫”。貴州圍繞制氫、儲氫、運氫、氫能應用等環節采取了各種措施。在互聯網上,關于貴州氫的新聞越來越多。
根據貴州省規劃,將在六盤水、貴陽、畢節、黔西南等地開展氫加工、氫燃料電池等應用試點,推進氫能全產業鏈示范項目建設。
記者了解到,天能焦化公司生產的部分焦爐煤氣是通過一定的工藝制備液化天然氣的。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富氫氣體。
“我們以前一直關注副產氫,但由于技術不成熟,我們沒有純化它,而是用來燃燒發電。現在,使用形式不同了。氫的生產不僅可以延長煤炭資源的產業鏈,增加收入渠道,還可以幫助氫能產業的發展。”天能焦化副總經理汪明表示。
近年來,六盤水積極挖掘天能焦化公司的設備潛力,于2020年11月26日開工建設全省首個氫氣提純項目(制氫廠)。其中,一期投資1124萬元改造了5萬噸/年苯加氫項目現有的兩套焦爐煤氣加氫裝置,增加了氫氣產量。
2021年2月28日一期工程順利投產,標志著貴州省首家制氫廠正式投產。目前,天能焦化已實現600kg/天的產能目標,可供50多輛氫能公交車使用。
和六盤水一樣,近年來貴州很多地方都啟動了一批氫相關項目,不斷加快進入氫能領域,努力完善全省氫能產業布局,為后續應用打下基礎。
新能源綜合加注站是氫能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畢節市啟動了39個重大產業投資項目,包括大方縣油、氣、電、甲醇、氫五站合一綜合能源建設項目。省級示范項目建成后,年交易產值0.3億元,年稅收450萬元。
此外,安順鎮寧自治縣、關嶺自治縣與貴州黔源電力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建設集新能源設備材料生產、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氫能開發、儲能應用于一體的新興產業基地。
未來,貴州將建設“一軸、一帶、三線”氫能產業發展核心區,即貴陽-安順-六盤水氫能產業發展核心軸、畢節-六盤水-興義氫能產業循環經濟帶、三條紅色旅游-綠色氫路氫能應用示范線。同時,依托氫能產業發展核心區的主導作用,推動其他地區因地制宜,打造具有貴州特色的氫能產業鏈。
強鏈:加強技術研發和市場培育
為了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氫能產業的發展已成為各地的重要選擇。技術和市場是包括貴州在內的關鍵詞。
2021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2020年本)》明確提出貴州氫加工制造、氫燃料電池制造、輸氫管道和加氫站建設。
氫氣的生產、儲存、運輸、應用、燃料電池的研發和制造需要各方的技術支持。與天能焦化類似,由于生產技術和生產成本等因素,貴州省生產的氫主要是灰氫,生產更環保的藍氫和綠氫仍然缺乏。
貴州建議繼續加快甲醇汽車和氫燃料汽車的發展,促進氫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綜合發展,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核心技術的產業化和示范應用。
記者了解到,雖然貴州氫能技術研發普遍較弱,但全省各地加強了與國內外多家相關機構和科技企業的合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差距不斷縮小。
2020年4月,貴州省人民政府與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簽署協議,在高效清潔發電、氫燃料電池行業、分布式能源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促進共同發展。
此外,貴陽市人民政府與貴州海上絲路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德國氫能時代技術公司、德國歐洲藍色能源有限公司、奧地利生物能2020+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開展中歐生態環保治理區域合作,打造氫能示范產業群。
近日,貴州海上絲路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霈表示,“我們已初步完成了德國早期的所有技術研發,并以貴陽為生產基地向世界銷售燃料電池。”
“目前,許多地方的氫能產業還沒有大規模發展。除了一些技術問題外,背后還有更多的市場導向和市場需求問題。”貴州大學電氣工程學院副院長張靖表示:“一個行業發展得好不好,能否生存,能否走得更遠,最終取決于市場。”
汪明表示,“貴州未來氫能的應用不僅包括公交車,還包括重型卡車、園區、政府辦公樓、醫院等進行分布式的熱電聯產,并將繼續擴大其應用范圍。”
往期精選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