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期待已久的我國碳交易終于上市了。根據國家總體安排,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正式開市,在北京、上海、武漢三地同時舉行開市啟動儀式。
所謂碳交易市場,是指通過碳排放權的交易達到控制碳排放總量的目的。通俗來講,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當做商品來進行買賣,需要減排的企業會獲得一定的碳排放配額,成功減排可以出售多余的配額,超額排放則要在碳市場上購買配額。
在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碳交易的開市目的不言而喻,是為了倒逼碳排放企業使用新能源和新技術,減少工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氫能作為未來能源,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隨著氫能技術的不斷發展,碳交易的上市無疑將促使我國氫能行業的發展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
當前,首批被納入全國碳排放配額管理的是發電行業,總計2225家發電企業和自備電廠,這些企業將是全國碳市場交易的主體,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40億噸/年。目前,其他機構和個人暫不能參與全國碳市場。
據預測,全國碳市場市值將達到1500億元左右,如考慮到碳期貨等衍生品交易額,規模可達6000億元左右。如果將電解鋁、水泥、鋼鐵、化工、造紙、石化、航空等七大高耗能行業全部納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總量預計在80億噸/年至100億噸/年之間,我國碳交易規模將超萬億元。這便給予了氫能市場以廣闊的想象空間。
我國的能源結構以火力發電為主,約占全國總發電量的64%,雖然火力發電廠尾氣處理極為嚴格,但目前仍存在較大的二氧化碳排放現象。
電力行業被納入碳市場,火電廠生產超出配額的電量,就需要對超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買單,或者配套CCS/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設備減少排放量,或者改革發電技術,降低發電過程的碳排放量。
其實,碳交易市場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發電行業之外的非電力化石能源替代,如工業熱源、化工原料、還原劑等,如鋼廠焦炭。在這些領域中,電力難以起到替代作用,而氫是最有前景的替代途徑之一,不會再出現所謂的“氫電之爭”。
氫能不僅能作為零排放的清潔能源使用,而且利用電解水制氫也能夠有效解決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可能存在的消納問題,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制氫+氫燃料電池發電”的組合,形成完整的儲能解決方案。
目前,占全球GDP約52%的27個國家中,16個國家已經制定了全面的國家氫能戰略,另外11個國家正在制定氫能戰略。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中明確,在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未來,氫能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占比約為10%,年經濟產值將超過10萬億元。在碳交易時代,氫能產業必將迎來一波新的發展機遇,駛入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