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新網報,7月8日,極端酷暑的熱浪正在加拿大西部和太平洋北部肆虐,最新科學分析顯示,人為因素是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的重要影響因素。荷蘭氣候研究人員莎拉·基尤總結道:“盡管今年的情況非常罕見,但在過去這樣極端的天氣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我們將在未來看到更強烈、更頻繁的熱浪。”。
根據美國中文網報道,一項持續20年的研究顯示,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愈演愈烈,全球每年有9.4%的死亡可歸因于極端低溫和高溫,換句話來說,每年有500萬人死于氣候變化,該研究發現,亞洲有260萬人死于與溫度有關的疾病,非洲有120萬人,歐洲有83.5萬人。在過去的20年里,美國有17.3萬人死于異常溫度,并且高溫死亡人數還在呈上升趨勢,除此之外,全球氣溫還在以每十年0.26攝氏度的速度上升。
一旦全球平均氣溫再上升1.4華氏度(0.8攝氏度),這種千年一遇的極端酷暑可能會每5到10年發生一次。一名研究作者估計,如果碳排放量按目前的速度發展,這1.4度的變化或在半個世紀左右就能實現。
(圖片來源:看看新聞Knews)
世界氫能委員會認為,發展氫能對實現能源轉型、減少碳排放、遏制全球變暖至關重要。據預測,2040年氫能將占世界終端能源消費的18%,2050年全球20%的二氧化碳減排要靠氫能來完成。
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教授認為,氫能符合“3E+S”的新能源安全觀,即經濟(Economy)、環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和社會安全(Safety)。
氫資源豐富,是世界上最豐富的的元素,構成了宇宙分子的75%。不僅如此,與其他能源相比,氫能可以做到從生產到排放所有環節都零污染、零碳排放,氫燃料電池發電使用就是對水的一個循環利用,不但可以實現穩定性其發熱值還是其他生物燃料、化石燃料、化工染料中最高的,也是汽油發熱值的3倍之多,可謂是當之無愧的高效清潔能源。在未來,氫能源的發展會成為可再生能源最好的替代品。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于氫能產業的發展不斷給予重視。在2001年我國啟動了為期五年的氫能“973”項目來解決儲氫、放氫、催化劑化學剪裁等方面的問題。后續設立“863”項目、“十五”到“十三五”重大項目來助推國家氫能產業的加速發展。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產氫大國,對于氫氣的有著極大的供應能力。中國氫氣的氫氣來源中棄電制氫和副產制氫是一大特色。統計顯示,目前國際制氫年產量6300萬噸左右,而我國在2015年氫氣產量超過2200萬噸,占世界氫產量6500萬噸的34%;2016年,我國單純依靠甲醇、焦炭、氯堿、合成氨裝置的理論副產氫氣總計1332億立方米,棄水、棄風、棄光、棄電、折合氫氣384億立方米,工業裝置副產氫氣和棄電制氫合計1716億立方米,即1532萬噸。
碳排放指標主要從碳排放全球占、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年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年增長率四方面進行分析。中國碳排放總量在2005年后連續十五年居于世界首位,目前碳排放形勢依然嚴峻,中國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在不斷加快國家發展進程的同時,碳排放總量也在不斷加大,在全球的比重也是呈上升趨勢。
據資料顯示,我國在2019年的碳排放總量是第二位美國的1.98倍,高達98.26億噸。中國碳排放量持續攀升,減碳責任重大。
(圖片來源:中國前瞻院)
1999年中國碳排放總量的世界占比為14.24%,2009年已超過25%,2019年中國碳排放量比重達到28.76%,2015年到2019年五年平均占比達到28.08%。
中國在氫能行業的發展刻不容緩,不僅是國家對氫能產業的政策出臺持續加碼,據中國前瞻院數據統計,在2020-2021年5月期間中國出臺了21條與氫能發展相關的政策;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相繼出臺了相關產業政策支持氫能源以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
清潔氫是一種可再生能源,如果能加快其發展進程,就能在減少碳排放方面作出重大貢獻,也能早日達到碳達峰實現碳中和目標,從某些方面來看,氫能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也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必然結果。
資料參考:
《最新研究:全球變暖造成今夏北美極端酷暑》——看看新聞Knews
《每年致500萬人死亡!研究稱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影響》——中國新聞網
《預見2021:《2021年中國氫能源產業全景圖譜》》——前瞻產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