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 輯:康丹
在今年的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氫能與儲能被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具體歸入未來產業,與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同列。
如何前瞻謀劃?規劃提到「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布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
無獨有偶,在3月22日出爐的成都十四五規劃中,氫能與儲能也占據不少篇幅。
儲能方面,在強化現代能源供給保障章節中,提出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支持可再生能源電力接入,探索分布式能源、儲能、交直流混合配電網等新技術的應用。
氫能方面,在培育壯大新經濟和未來經濟形態章節中,提出打造量子通信、區塊鏈、氫能等成都新經濟特色新賽道;而在推進節能降碳和應對氣候變化章節中,提出著力推動氫能、光伏等新能源開發利用,深化能源要素價格改革,打造清潔低碳高效的能源體系。
從兩份規劃中可見,成都關于氫能與儲能的描述更加具體,不僅回應著國家十四五規劃,更為本地氫能與儲能指明實施方向。
一、何以入列?
戰略性新興產業,意味著巨大的發展前景與市場空間。氫能與儲能何以入列?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鄭重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僅是中國政府向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1年八大任務之一。今年兩會上,「雙碳」目標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討論熱度持續不降。氫能因其可儲存、可再生、無污染等優勢,被作為實現脫碳的重要解決方案,在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此外,國家十四五規劃在構建現代能源體系中明確提到,加快發展非化石能源,實現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但近年來隨著新能源在電力系統中的占比越來越大,新能源出力大幅波動、功率平衡和運行控制難度極大、擠占常規電源空間、消納與安全矛盾等問題也愈加突出。作為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關鍵技術,儲能被業內公認為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
基于此,氫能與儲能被著重提出,成為整個十四五時期,全國組織實施產業孵化、進行前瞻布局的未來產業之一。
二、成都布局如何?
發展氫能產業,成都有其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
資源方面,成都擁有豐富的可再生水電資源優勢,具備發展氫能產業的天然資源優勢;政策方面,早在2019年10月,成都就已經出臺了《支持氫能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及推廣應用若干政策》,支持成都企業實施氫能暨新能源汽車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成都也是布局氫能的先行者。2019年,成都發布《成都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年)》,成都依托龍泉驛區(成都經開區)、郫都區、新津縣、新都區、高新區、彭州市、雙流區、金堂縣、邛崍市九個區域規劃打造氫能產業功能區,形成「五園一城一都」的氫能全產業鏈空間布局新格局。
1.氫車產業園:依托龍泉驛區(成都經開區),重點發展燃料電池轎車、SUV/MPV、客車、物流車、環衛車等整車產品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與制造;依托郫都區、新津縣2個區域,重點發展燃料電池客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與制造。
2.氫軌產業園:依托新都區、新津縣2個區域,重點發展燃料電池機車及軌道交通裝備研發與制造。
3.氫機產業園:依托雙流區、金堂縣(淮州新城)2個區域,重點發展燃料電池無人機、儲能設備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與制造。
4.氫堆產業園:依托高新區(西區)、郫都區2個區域,重點發展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電堆、膜電極、質子交換膜、碳纖維紙、催化劑,以及氫氣制備、儲運、加注設備研發與制造。
5.氫源產業園:依托彭州市(石化基地)重點發展熱化學制氫、工業副產提純制氫、水電解制氫;根據實際需要,可在龍泉驛區(成都經開區)、郫都區、金堂縣(成阿工業園)、邛崍市(成甘工業園)等區域開展水電解制氫。
6.一城(氫能產業新城):
依托龍泉驛區(成都經開區),打造「兩基地、一高地、一中心」,建設融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氫能產業新城。
7.一都(綠色氫都):
依托郫都區,打造集研發、制造與示范應用于一體的「綠色氫都」。
3月22日,成都經信局等8部門聯合發布《成都市加氫站建設運營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成都市行政區域內加氫站建設的規劃、審批、設計、施工、驗收,以及加氫站運營與安全管理要求等,進一步規范加氫站建設,保障加氫站安全運行,促進氫能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三、成都發展如何?
目前,成都氫能產業已擁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在技術源頭上,成都擁有東方電氣中央研究院、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西南交大、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等專業研究機構;
在產業集群上,氫氣制備、儲運、加注、檢測環節,聚集了昊華科技、亞聯高科、中材科技、華氣厚普、中測院等企事業單位;燃料電池環節,聚集了東方電氣、億華通等企業;整車(機)制造環節,聚集了成都客車、中植一客等汽車企業以及中車成都、新筑股份等軌道交通企業。
成都氫能建設正如火如荼,并已初具成效。
2020年4月,成都新基建布下「四張網」,其中的智慧能源網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成都市氫能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綠色氫都、清潔能源消納高載能綠色產業合作區、成都市電動汽車公共充電基礎設施網絡等項目。
截至2020年底,成都市推廣燃料電池汽車220輛,累計安全運營超730萬公里、單車最高運行里程超13萬公里,共建成撬裝式加氫站2座、固定式加氫站1座,正在運營加氫站2座,是全國第四個實現百臺以上規模燃料電池公交車商業運營的城市,也是西南地區首個開展燃料電池物流車示范的城市。
2021年1月27日,由四川榮創新能動力系統有限公司參與研發,首臺國產氫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機車在山西下線,氫能利用技術獲關鍵性突破。
由于扎實的產業基礎,成都入圍2020年《中國氫能城市競爭力30強榜單》前四強,與重慶一道,是西部地區僅有的2名上榜城市。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文勝此前公開表示,成都氫能產業基礎好,產業鏈配置合理,近年來發展迅猛,「這與市政府強力推動密不可分。」而借助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政策優勢,高文勝認為兩地在氫能源汽車這一應用場景也大有可為。
氫能不會只在交通場景下發揮作用,高文勝認為作為面向未來的重要二次能源,成都氫能的下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或許是綠色化工、民用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