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濟南報道
重點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實施中遠海風電發展規劃,支持煙臺建設北方風電母港,打造山東半島“氫動走廊”、加快建設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中心、推動青島中德氫能產業園……在2021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十強”產業之一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盡管只有寥寥數筆,但若想實現以上任務目標,需要付出許多努力。
山東身為能源第一消耗大省和工業制造業第一大省,煤炭排放量多年來高居全國首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全國第一。山東對煤炭資源的依賴,不僅導致山東產業結構偏重,還帶來大氣污染防治、二氧化碳減排等一系列問題。
但這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嚴峻的發展形勢加上環保的倒逼壓力,迫使山東不得不發動“能源革命”,開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路子。
截至2020年年底,山東全面完成煤炭消費總量壓減任務,PM2.5濃度比2015年下降37%。與此同時,山東光伏發電裝機達到2134.7萬千瓦,居全國第一;生物質發電裝機達到329.4萬千瓦,居全國第一;23個風電項目建成投運,風電裝機達到1583.5萬千瓦,居全國第四……
可以說,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山東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山東能源轉型交出亮點成績單
山東是怎么做到的?
首先,堅決淘汰落后動能。五年來,山東壓減粗鋼產能2110萬噸、生鐵970萬噸、焦化2800萬噸,關閉退出煤炭產能3767萬噸、電解鋁違規產能321萬噸。深入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生產轉型升級專項行動,全省化工園區由199家壓減到84家,關閉退出不達標化工企業2000多家。
其次,堅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圍繞“減人、提效、保安全”,山東積極推動煤炭產業與大數據、云計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大力推進煤礦智能化發展,全省61處煤礦開展了智能化建設,建成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83個,占到全國的1/3。
最后,堅決培育壯大新動能。2020年,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投資分別增長25.1%和23.5%。太陽能發電、水力發電、風力發電、生物質能發電、核力發電等行業投資分別增長70%、45%、37.4%、21.5%和1.6%。其中,華能德州風光儲一體發電項目中的10萬千瓦風電項目全部并網發電,風機單機容量為4兆瓦,創國內陸上風電單機容量之最;濟南萊蕪建成投用全國首個利用退運電池建設的獨立儲能電站。
山東堅定不移推動“三個堅決”,淘汰了落后動能,為新動能發展騰出了空間;改造提升了傳統動能,使之轉化為新動能;培育壯大了新動能,全面提升了經濟發展質量和競爭力。
這正是山東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
下好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的先手棋
新能源新材料是山東省確定的“十強”產業之一,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作用,是山東培育發展新動能、贏得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重要突破點。
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周德祿認為,山東應積極構建生態經濟發展新格局,重視和發揮好已有的生態基礎優勢,主動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聚焦重要戰略能源、關鍵核心材料,進一步加大綠色技改投資,引導傳統產業主動實現自我轉型,引領生態產業自我集聚形成萬億級產業集群。重點支持清潔新能源、信息裝備新材料產業加快成長為生態產業的重要支柱產業,把山東省打造成為以綠色產業基底為支撐,在國內大循環中發揮重要基礎功能的新能源新材料強省。
綠色生態是新能源新材料強省建設的基底,厘清這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記者了解到,2020年以來,山東省主要領導先后會見、調研了能源產業互聯網平臺能鏈集團、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山東天岳先進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山東能源集團、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全面深化與新能源新材料企業在勘探開發、煉化、高端化工、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合作,助力山東能源清潔轉型。
另據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以來,山東新一代信息制造業、高端裝備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8.9%、25.7%和34%。截至2020年11月中旬,山東全省共設立新舊動能轉換基金545只,認繳規模達7371億元,已投資項目1977個,實現基金投資2036億元。從產業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產業領域,三大領域無論是基金數量還是投資項目數量,均占到“十強”產業的六成。
由此可見,山東將新能源新材料作為科技創新的戰略制高點和產業轉型發展的先手棋,正朝著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加速邁進。
在服務國家戰略中貢獻山東力量
近日,山東又傳來氫能產業方面的好消息。截至2020年12月底,山東已建成加氫站11座,建設規模超越上海,位居全國第二,氫燃料電池核心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氫能產業發展也有了最新提法,即:打造山東半島“氫動走廊”。記者了解到,2020年山東率先在全國出臺了首個省級系統性政府指導文件《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年)》,提出要全力打造濟南“中國氫谷”、青島“東方氫谷”兩大品牌,培育壯大“魯氫經濟帶”。這種說法稱謂上的改變,恰恰意味著山東正在積極搶占新能源制高點。
另外,新材料產業也是喜訊頻傳。2021年年初,就有多個新材料項目落地山東各市縣。
在濰坊市臨朐縣新材料產業園,年產5萬噸涂料固化劑生產項目正在進行緊張有序的垃圾清運作業。項目投產后,年均銷售收入34億元、利潤4.9億元、稅收2.1億元,新增就業崗位150個。
位于曲阜的山東東宏管業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復合柔性管道項目總投資10億元,項目完全投產以后,可實現整體產能五萬噸,實現產值大約5億元。
而現在,正在進行中的山東省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也帶來了關于山東能源未來發展規劃的建議。在2月3日下午舉行的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全體會上,省政協委員、國核示范電站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汪映榮,就以《碳達峰目標下的能源供給升級需要“核”動力》為題作了發言,建議盡快出臺山東省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加快優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
在山東努力跑出新舊動能轉換“加速度”的今天,在搶占機遇一體推進“能源革命”的同時,既要解放思想大踏步向前,又要蹄疾步穩在服務國家戰略中貢獻山東力量。
【代表委員話“新能源新材料”】
山東省政協委員,國核示范電站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汪映榮(圖片來源:山東省政協)
山東省政協委員,國核示范電站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汪映榮
建議盡快出臺山東省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加快優化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在推進煤炭清潔化利用、推動電煤使用率向發達國家水平靠攏的同時,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大力實施外電入魯。但考慮到水電、風電、光伏等受地理、氣候條件限制的客觀因素,核電以其清潔高效、持久性強的優點,可有序替代化石燃料,已成為山東省實施能源轉型升級的“重要選項”,應盡快出臺山東省核電發展的中長期規劃。
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徐健
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徐健
建議加快推進能源技術革命,打造國家級多能融合發展示范區。圍繞高效化、清潔化、低碳化、智能化的科學產能與科學用能新方式,著力推進山東省能源科技創新和技術變革。一是化石能源清潔高效耦合利用。二是可再生能源規模利用與多能互補。三是低碳化多能融合與區域示范。四是加快明確碳達峰與碳中和實現路徑,為全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山東樣板。
山東省政協委員、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栩
山東省政協委員、華能山東發電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栩
受送端電源建設滯后等因素影響,入魯特高壓通道的送電能力和送電規模遠未達到規劃值。2020年,省外來電年度凈輸入電量1160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18%左右,距離三分之一的電力消費目標差距很大。各通道送端區域電源項目,尤其是新能源項目仍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和建設需求。建議進一步支持我省國有發電企業積極“走出去”,參與“外電入魯”配套電源尤其是基地化新能源項目開發,推進企業轉型發展,繼續壯大外來電送入規模,實現省內調峰電量與省外輸入電量相匹配,提高入魯電量綠色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