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由中國電池工業協會、電池中國網共同主辦的“2021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及應用國際峰會”在淄博舉行。廣東省佛山市佛山環境與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吉詩與來賓分享了廣東城市群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建設的進展和實施方案。
據趙吉詩介紹,佛山近年來在氫能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佛山有100多家氫相關企業和研發機構;有5個生產基地,涵蓋擁有燃料電池核心材料、電堆及系統、氫能客車、氫能有軌電車、氫能重卡等;擁有80多條城市氫能源公交示范線,全球首條商業運營的氫能有軌電車示范線;共推廣各類氫能汽車1500輛,加氫站26座(約占全國的20%);出臺23個市區兩級氫能產業政策體系。
作為首批氫能和燃料電池示范城市的核心城市,佛山在氫能發展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趙吉詩認為,這些也可能是國家燃料電池示范應用需要解決的普遍問題。
一是商業模式的推廣應用陷入瓶頸(買不起)。佛山從2016年開始推廣燃料電池,都是財政買單,公交車是主要的應用場景。但在經濟增長、壓力加大的前提下,維持FCEV的高成本采購和運營給地方財政帶來巨大壓力。同時,車輛越來越貴,電堆和系統價格大幅降低的脫鉤現象也越來越突出。即使佛山是中國第17個GDP超萬億元的城市,財政買單模式也難以為持續。
二是氫能供應保障嚴重不足(用不起)。氫能資源的發展實際上與燃料電池汽車或氫能產業的發展相匹配,但目前存在資源錯配和產業發展區域分布的問題。
三是基礎配套能力建設嚴重不足(無法支撐)。這里政策或系統的約束比當前的技術約束更嚴重。
四、人力資源的流失(不能留用)。
針對以上問題,趙吉詩結合佛山市的實踐分享了一些思路。
一是探索多元化制氫技術路徑,提升氫源保障能力。電解水制氫,打破電力系統,制定制氫優惠電價,利用可再生能源就地制氫;天然氣制氫,站內天然氣制氫,配套碳捕集技術;工業副產氫氣,PSA純化氫氣。
在趙吉詩看來,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綠色氫肯定是未來氫能的終極目標,但現階段過分強調氫的顏色是脫離現實的政治口號!——無法忍受!
其次,儲運成為當前氫能產業發展的痛點。開展氫氣儲運方式多樣化示范,降低儲運成本;鼓勵探索管道輸氫示范,鼓勵探索固體儲氫。長期來看,隨著氫能產業的規模化發展,降低氫能儲運成本的主要途徑是發展以大規模管道運輸為主,配合液氫、高壓氣態儲氫、固體儲氫等多元化儲運氫方式。
三是探索多元化建站模式。例如站內制氫-加氫母站建設模式;油氫合建模式“以油養氫”;燃料電池汽車運營平臺自建站點,減少交易環節,降低運營成本。
四是構建深層次產業鏈,探索符合市場規律的關鍵零部件定價機制,加強對外合作。實現不需要跑來跑去,也可以憑借過硬的技術和高性價比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
五是明確氫能范圍,有利于產業科學布局。從廣義上講,氫能應該包括能源的使用(如燃燒或發電)和其他能源
最后,趙吉詩表示,培育和發展氫能需要財力和活力。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應成為發展氫能產業的先行區,只有這些地區發展壯大,氫能星火才能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