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5日,由常州市人民政府、新華社民族品牌工程辦公室聯合主辦,常州市金壇區人民政府承辦,中國廣告聯合有限責任公司、瞭望智庫、《中國名牌》雜志社協辦的2020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金壇茅山峰會在常州市金壇區舉辦。
提到新能源,就不得不談到氫能源的發展。從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提出的伊始,如何在汽車制造業利用好氫能源,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今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金壇茅山峰會上,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盧兵兵“舉‘氫’若重”,給出自己對國內氫能產業“戰略與創新”的新見解。
從使用人力,到借助牲畜,再到使用大自然的動力;從燒煤利用蒸汽,到電氣的廣泛的使用,再到現在新能源的開發與應用。可以說,人類的發展史,就是能源的發展史。在歷史發展中,如何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和轉化率,是能源發展的根本問題。“從我們的柴薪,到煤碳,到石油,以及到氫能,能量密度不斷提高,同時也是一個‘去碳’的過程”,盧兵兵介紹到。而氫能就是一種“無碳”的清潔能源。氫氣可以通過電解水的方式獲得,燃燒后又重新變回水,這是一個綠色并且可以不斷循環的過程。通過燃燒電池技術,儲存在氫分子中的化學可以轉化為可供人類使用的能源,這一過程具有安全、可靠的性能。因此,在未來的交通工業中,氫有機會獲得廣泛的應用。
氫能產業的產業鏈非常長,在能源獲得的全過程中,涉及制氫、儲氫、運氫、加氫等多個環節,可以形成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盧兵兵表示,“任何有電的地方,都有燃料電池存在的機會。當然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應用,像動力驅動、火車、汽車、輪船和無人機,就是熱電聯供的便攜式應用。”
在燃燒電池的整個行業中,膜電極作為燃料電池電堆的核心部件,其研發與生產卻是國內的薄弱之處。將膜電極中的核心材料“國產化”,也倒逼國內氫能進一步發展。只有國內氫能產業發展起來,并投入到工業實際應用當中,才能進一步對綠色能源的轉化率進行提高,才能利用新技術投入到綠色能源當中去,才能有效提高氫能的利用率。
氫能產業化,現在已經漸入正軌。“上汽最早在2001年開始接觸燃料電池技術,在2008年奧運會和2010年世博會都參與了示范應用,2016年我們推動了燃料電池技術的攻關。”提及上汽集團對氫能產業的投入研究,盧兵兵提到剛剛上汽發布的“十、百、千、萬”氫戰略 “我們希望在2025年‘十四五’末的時候,自主實現‘低成本、長壽命、長續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功率’的目標”。
2018年6月,為了加快燃料電池的商業化和市場化,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把所有燃料電池相關的技術、人才、項目具體的知識產權和硬件全部注入到捷氫科技,助力氫能產業100%的自主化和國產化。“大家可以發現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捷氫科技員工的第一學位很高,我們85%以上的員工都有碩士或以上的學歷,有將近三分之二員工的工作是以研發為主”,盧兵兵介紹。
經過多年積累的研發,捷氫科技向眾多合作方推廣氫能源。目前,燃料電池產品已搭載申沃客車、上汽大通、躍進燃燒電池物流車和燃燒電池專用車、紅巖重卡、東風華神等多款車型,氫能源應用得到有效的推廣。
燃燒電池行業目前也面臨著幾個瓶頸,加氫的成本高、部分材料仍然依賴進口、大批量產品相關的測試和法律法規還需要進一步的匹配和完善等等。“要讓加氫站得到廣泛的推廣,成本是其中最重要的問題,而材料和規模是影響成本的兩個重要因素。”
盡管目前國內氫能行業得到快速的發展,不少材料也能做到自給自足,但核心材料和催化劑仍然相當程度上依賴進口。上汽與相關的院所和科研機構進行氫能產業材料研發的合作,為氫能源核心材料和催化劑的國產制造投入科技力量。對于氫能材料的國產研發,盧兵兵持有非常樂觀的態度:“目前對整個形勢的分析,我認為催化劑大概一年內可以基本實現國產化替代。”(文/張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