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風光”之后,氫能行業受到資本的“歡迎”。最近,在優惠政策的不斷推動下,氫能的概念不斷升溫。美錦能源、雪人股份、華昌化工、威孚高科等上市公司發布了與氫能相關的投資或發展規劃。與此同時,中石化、國電投等央企也在積極探索布局。
為什么氫能受到青睞?氫能對低碳發展有什么作用?如何加快氫能融入大眾生活?
產業發展有望加快
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氫能政策的逐步明確,氫能的地位逐漸提高,資本、央企和民營企業紛紛爭奪氫能軌道,整個行業的發展有望加快。
“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特點是自下而上,民營企業率先進入,然后大型央企紛紛跟進。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在國家層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長、研究員景春梅表示,央企和上市公司布局氫能,充分發揮資金和技術優勢,將對氫能產業的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加快核心技術突破、應用場景拓寬和綠氫規模化制取。
“氫能之所以能吸引很多企業和資本布局,是因為氫能作為二次能源,具有零碳排放、清潔無污染的優勢,可以促進工業、交通、建筑等領域的深度脫碳,促進能源轉型,由此被寄予厚望。”景春梅說。
國電投氫能公司首席技術官柴茂榮表示,中國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110億噸,占世界的30%。然而,中國的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18%,也就是說,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因此,大力發展氫能對減碳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發展氫能產業可以擴大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景春梅表示,氫能產業鏈對經濟有很強的驅動力。例如,它橫跨能源、材料、設備制造、汽車制造等領域,不僅可以帶動傳統產業的發展,還可以催生新的產業鏈,擴大整個綠色低碳產業的發展。
此外,資本追逐的背后是數萬億元規模的潛在市場空間。行業預計到2050年,中國對氫氣的需求將接近6000萬噸,氫能占中國終端能源系統的10%以上,產業鏈年產值將達到12萬億元。
產業鏈整體成本偏高
氫能行業未來前途光明,但道路注定非常曲折。景春梅表示,對于氫能行業本身來說,中國掌握了氫能產業鏈的主要生產技術和技術,也有了基本完善的產業鏈,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在氫燃料電池領域,一些核心關鍵技術,如膜電極、雙極板、空氣壓縮機、氫循環泵、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材料尚未完全國產化和自主化,影響了氫能行業的壯大和商業化發展。
同時,整個氫能產業鏈整體成本高,應用推廣范圍有限。景春梅表示,由于氫能行業的核心關鍵技術不能完全獨立可控,商業模式尚未形成,整個氫能產業鏈成本高。從終端用車的角度來看,比如3.5噸氫燃料電池物流車的制造成本在80萬元左右,比柴油車貴很多;在一些地方,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的價格超過100萬元,比電動車和天然氣車貴得多。從氫氣價格來看,一公斤氫氣70-80元。如果要和汽柴油形成平價,只有氫氣終端價格降到35-40元,才能和汽柴油競爭。
柴茂榮認為,目前氫能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產業鏈尚未打通,導致用氫成本高。
“其實制氫成本在10元一公斤左右,按汽油換算,一元一升汽油。因為水比油便宜很多,中間環節凈化需要20元,運輸需要20元,加氫站需要20元,加60元肯定比汽油貴。”柴茂榮特別指出:“每個人都必須明確,氫不貴,因為它來自水,但中間過程太貴了。”
政策疊加資本打通產業鏈
面對氫能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上述問題,如何“破”,從而不斷拓展氫能的應用場景,加快融入大眾生活?業內人士表示,需要政策支持,疊加市場資本引導,逐步開放氫能產業鏈,從需求和技術供給方形成有效循環。
景春梅表示,從宏觀政策的角度來看,要堅持問題導向,鼓勵技術創新,鼓勵氫能的示范應用,不斷提高氫能行業的競爭力。同時,建立氫能基礎設施投資運營和氫能產業化發展的政策支持和監管體系,規范和指導加氫站和制氫廠的審批流程。
同時,要加快示范應用的擴展。景春梅說:“目前,人們可能對氫能了解不夠,甚至有一些顧慮。只有氫能示范應用后,大家才能理解并接受。比如燃料電池車中的公交車和物流車技術門檻比較低,在推廣應用方面更有優勢,可能成為燃料電池車的突破口。”
“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歸根結底是先進的制造技術。企業要從事科研和產品開發。”柴茂榮表示,國家電投正在實現材料級自主化的開發,催化劑、質子膜、碳紙、膜電極、雙極板、電堆仿真設計、系統等所有核心材料和技術目前已實現自主化,并建立自己的生產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站在產業鏈的頂端,把握整個行業的先進性,實現氫能的推廣和應用。”
此外,柴茂榮表示,未來不能放棄兩條綠氫路線,一條是通過光伏或風電制氫,然后儲存氫氣來儲能;另一條路線是通過生物發酵制備乙醇,然后通過乙醇、甲醇或氨重組制備氫氣。
往期精選回顧: